04

静观万象 咪蒙的“黑莲花”,不该再次绽放 2023年12月03日

作者公众号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在当初刷到《黑莲花上位手册》的时候,我就嗅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却非常熟悉的味道,直到它因“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被各大网络平台下架之后,伴随着媒体对其幕后制作团队的揭秘,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真的是咪蒙的味道啊!

四年了,被封杀的咪蒙还是念念不忘向公众输送她所谓的“情绪价值”,只不过与时俱进,鸟枪换炮,从文字的“毒鸡汤”,直接蜕变成短视频的“黑莲花”,“药效”更猛更直接,让你尝够仇恨的味,过足情绪的瘾。当然,情绪价值并不全然不好,但极端情绪肯定有毒。

不错,120集、每集90秒的《黑莲花上位手册》,就像是一粒粒浓缩的“情绪胶囊”,短短的90秒,往往是一个小高潮,一个小悬念,快速抛出一个坏人,又快速让其遭到报应,也让本就有代入感的你,大脑快速产生大量的让人兴奋和上瘾的多巴胺,但也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脑回路,把人性原本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都简化成仇恨和对仇恨的报复。这样的“黑莲花”,对人心智模式的蛊惑和影响,对人性底色的荼毒和潜移默化,都不容小觑,更不该任其绽放。

一眼就能看出,“黑莲花”是在模仿《甄嬛传》,但可惜更可笑的是,它不仅是在东施效颦,更是在“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正应了《甄嬛传》中的那句台词:“芍药花再红终究妖艳无格,终不及牡丹国色天香。”

同样是宫斗,同样都有以恶制恶,为什么《甄嬛传》能成为经典,而“黑莲花”却注定只能昙花一现?

一个原因是,《甄嬛传》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感都自有其内在发展逻辑,爱恨自有其始,善恶皆有其因。即使像华妃、宜修皇后这样的恶人,也以慈悲的视角展现其何以为恶和内心的悲苦,纵然皇帝凉薄,但也有其深情的一面,总之,塑造的人物是丰富的、立体的、可信的。而不是像“黑莲花”这样,硬生生地给安上一个“苦大仇深”的身世,就给其所有的不择手段都赋予了“合理性”。而且,我们看到的不是人性,只是脸谱——反派被丑化、主角也黑化可憎的脸谱。

甄嬛虽然也以恶制恶,但更多是出于不得已,她的内心是反感和厌倦这一切的,所以后来才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而且,即使对于对手,她顶多也就是用言语或真相进行刺激,而不是像“黑莲花”宋昭那样,亲自下场,享受复仇的快感,往敌对的妃子口中灌毒药,用皮鞭活活打死嫡母,活活烧死同父异母的姐姐,甚至亲手用毒酒药死自己的亲生父亲……不要说这是什么同态复仇,这就是心理变态。

“黑莲花”的人物和情节塑造也很拙劣,就是把别人都塑造成傻子,就宋昭一个“聪明人”。尤其是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装柔弱装可怜,替母家假意求情的那些举动,不仅让人觉得恶心,更让人觉得幼稚。如果真是被母家欺凌有那么深的仇恨,怎么可能还会哭哭啼啼地为母家求情,违背人之常情,必然非奸即恶。而且你看宋昭身边,也就一个宫女一个太监跟她不错,还都是被她当工具人使,都说秦桧还有仨好朋友呢,其人性如何,可想而知。

《甄嬛传》中虽然有对恶的反杀,但也随处可见对善的坚守。甄嬛与果郡王之间的爱情,与沈眉庄之间的友情,与流朱浣碧之间的人情,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与端妃静妃的默契相援之情,虽然也并不全然纯粹,但总有些美好的东西还能够让我们感到温暖。即使这样,《甄嬛传》和甄嬛也并不能全然避免非议,只能说,编导已经尽最大可能把其中蕴含的毒性稀释了。但“黑莲花”却是将彼之砒霜,当做我之蜜糖,目的是想要诱惑和毒化更多的人。

不要小瞧这种力量,瑞士作家罗伯特·瓦尔泽就曾发出这样的告诫:“相信我的这句话:仇恨会以毁灭性的方式摧毁人类身体里的灵魂。”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立平在几年前也曾经说过:“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小心呵护社会生态,扶持人们的向善之心,抑制人们的向恶之心,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再鼓动助长人们互相敌视、仇恨的情绪了。一个社会如果充满敌视仇恨的情绪,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人们就很容易在这样的情绪的驱使下行事。我们需要一个友善的社会,我们需要抑制仇恨的情绪。因为仇恨在吞没所谓的敌人之前,可能首先吞没的是我们自己。”

其实,我们不能否认,咪蒙是一个有才华有能力的聪明人,能够洞悉人性,也能够及时把握时代的风口,但可惜的是,她把这份聪明都用在诱导人们焦虑、对立、仇恨这些极端情绪,捞取流量的真金白银上了。如果一个社会,连像咪蒙这样本该是精英的人物,都不把良知作为方向,而是精致自私,只为钱谋,不顾吃相,岂不悲乎?

对了,《甄嬛传》中就有一个不善良的聪明人,曹琴默,其悲催的下场,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