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楼”的灯光

原安达站的白色小二楼

赵富

过去,在安达站欧式风格的建筑群中,顺临铁路紧挨原车站出口南侧,矗立着一栋很显眼的白色小二楼,这便是驰名的“老站长室”,人们习惯称之“小白楼”。

“小白楼”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于1901年落成的铁路附属建筑物。高9.5米,长24米,总面积为355平方米。砖木结构,红砖墙体,毛石基础,起脊铁皮屋盖,窄长形窗户,门前木制雨搭,外墙和突出门窗口边框过梁及高间墙采用砖砌花饰。建筑左侧为一层,右侧为二层。房顶中央有一座高出房顶约1.5米的俄式木质瞭望塔。二层楼中间用腰线相连,底层砌石块装饰,呈现粗犷稳定气势,含有文艺复兴建筑元素。室内的俄式木质扶手和铁质楼梯,庄重典雅,美观大方,凸显俄式风格。整体建筑造形美轮美奂,平面自由伸展,形体变化丰富。墙面、檐口及窗楣上的花饰极富俄罗斯民族特色,加之俄式建筑惯用的红色屋顶、米黄色墙面、白色点缀等格调,烘托出一种亲切温馨的舒适氛围。

年过百岁的“小白楼”,像位百岁的老人,拎着百岁的灯盏,见证百岁的中东铁路历史变迁。它与中东铁路一同诞生,经历一个世纪的风剥雨蚀,其欧式风姿愈显深沉厚重;那木棂窗前的灯光,忽暗忽明,忽缩忽伸,聆听着沿线排山倒海的呼啸和抑扬顿挫的汽笛声;那闪烁的光束,时长时短,时而拉抻铁轨的岁月,时而推近时光的距离;那明亮的白炽灯,又似一只纯静如水的眸子,深情地注视着那铁路深处渐行渐远的悲喜炎凉。

中东铁路,是沙俄在中国为掠夺财富、侵略经济和控制远东而修建在我国领土上的一条铁路,同时也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完整体现20世纪早期工业化、近代化进程的实物例证。初称为中国东省铁路,亦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网上核实准确表述)此路西起满州里,中经哈尔滨,东出绥芬河,与俄罗斯后贝加尔铁路及南乌苏里铁路两面首尾相接;支线由哈尔滨经长春抵大连。全路呈“丁”字形,长2437公里。于1897年8月动工兴建,1903年2月全线竣工通车。其中中东铁路西线安达站路段于1900年4月开始铺轨,1901年安达站站长室、乘务员公寓、员工食堂、医院(卫生所)、俱乐部等房舍动工兴建,1903年安达站候车室、货物处建成交付使用,同年7月14日安达站正式投入营运。安达站设立后,沙俄向铁路两侧扩展土地,并在安达站驻扎俄国铁路守备队第三十六支队。

“小白楼“的灯光,似一组组长长的镜头,拍摄下安达系列的历史大片。光阴似箭,时过境迁。记得很多年前,“小白楼”便不是“站长室”了,改为其他用房。但人们还习惯叫它站长室。不过,前边加个“老”字,叫“老站长室”。一个“老”字,彰显年龄、阅历、厚重、沧桑。老站长室的璀璨灯光,穿透蹉跎岁月的年轮。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及历史价值的“小白楼”,虽然沐风浴雨有些老态龙钟,但还是能让人一眼猜到“老者”年轻时的青春风釆。

当时光迈入21世纪、高铁像道彩虹横空问世时,“小白楼” 便不得不闪烁出几分无奈的光芒。当时,“小白楼”被定为平移保护的历史建筑之一。采用国内首次冰轨平移技术,并于2013年1月17日10时位移成功及2月4日最后就位。平移冰面4000多平方米,距离240米,途中90度旋转。一座具有110年历史的俄式小白楼(老站长室),“五花大绑”地慷慨“让位”给新建的高铁“安达站”了。

今天,“小白楼”移位在安达站广场前东北角上,外貌仍保持其原本的历史形象和风格,可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往昔的风光和神韵,孤单单地站立在那儿,略显几分孤独、寂静和失落。而那束穿透“小白楼”身世的灯光,却伴着呼啸奔驰的高铁列车,抻长了安达人心中的遥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