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讯(实习生郭佳鑫 见习记者 崔凯歌 记者 吕晓艳 丁毅 文/摄)“地震好可怕呀!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学到了好多地震知识,地震来临时要做好保护措施,保护好自己!” 哈尔滨市爱建学校的张楚涵说道。7月7日,来自哈尔滨市爱建学校、哈尔滨市大同小学、哈尔滨新区第一小学校、哈尔滨新区第二小学校的33名龙头新闻·生活报小记者在生活报记者的带领下走进了黑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学习地震知识,度过了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下午。
首先,讲解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黑龙江省地震分布图前,地图上有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红点,这些红点代表着地震的地点以及震级大小。小记者们了解到我们的家乡并不完全处于地震之外,偶尔也会发生地震。随后,一个透明的鸡蛋形状地球投影吸引了小记者们的注意,“假如我们把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类比的话,大家知道地球分为哪三个部分吗?”讲解员提出问题。“我知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心!”知识丰富的小记者立刻给出答案。讲解员用地球投影模型为大家生动地介绍了地震的成因以及源头,也告诉大家并不能简单地以动物的异常现象预测地震。小记者们纷纷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些有趣的地理知识。
第二站,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了黑龙江省地震构造图,从地质构造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地震的成因、表现,并在震害防御体验区演示了由积木搭建的三种结构模型在横波及纵波下的抗震表现,小记者们得出了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更强、横波破坏性更强的结论。讲解员还展示了各种不同结构模型的抗震情况,同时讲解了抗震原理,小记者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房子最结实、最抗震。
随后,讲解员带小记者们参观了地动仪模型,“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地动仪吗?”“我知道!地动仪是由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那你们觉得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预测地震吗?”“不能”“能”小记者们的回答也各不相同。“地震是不能预测的。地震仪上面有8条龙,8条龙分别代表不同的方位。哪个方位发生了地震,相应方位的龙的嘴里就会吐出龙珠,龙珠会掉落到下方蟾蜍的口中,这样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了,但是它不能提前预测出地震。”
“如果在海边、山体旁边发生地震,大家知道都会引起什么后果吗?”讲解员一边提问,一边将小记者们带领到地震灾害例图前。“会引发海啸、山体滑坡,还有泥石流!”小记者们跃跃欲试地举手抢答。这些由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的图示让小记者们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小记者们还学习到“黄金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
最令小记者们害怕又期待的是地震小屋环节,在这里他们将体会到黑龙江省6.5至7.5级的地震,小记者们十人一组先后进入小屋,看着时不时剧烈晃动的小屋,小记者们有的害怕地不敢上前,有的则有些兴奋和期待。小记者们进入小屋按照讲解员的指导迅速找好位置,拿起抱枕、用书本护住头部,一阵阵剧烈的晃动袭来,许多小记者吓得大声尖叫,“幸好这只是模拟,原来地震是这么可怕的事情!”从地震小屋出来,小记者们仍旧惊魂未定,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的惊险场景。
体验完,小记者们观看了抗震减灾资料片,学到了在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要躲在安全三角区,比如墙角、桌子下,用枕头或者手护住头部,防止砸伤脑袋。随后,讲解员为大家展示了地震救援包,里面有压缩饼干、绷带、手电筒等物品,又演示了三短——三长——三短的拍手救援信号,这些方法都能让小记者们在地震来临时有效自救互救。
最后,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观看了地震科普动画片,在生动有趣的情节中明白了地震是怎么来的,要如何应对。影片结束后,这次学习科普之旅也告一段落,小记者们拿着地震局特意准备的小礼物——一支声音响亮的高频逃生哨开心地走出科普馆,纷纷表示要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老师同学们。
刘子谊 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校 三年七班
今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在地震中的逃生方法,要躲到桌子下面、卫生间的角落里,用软的东西保护头部。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地震小屋了,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地震,今天是第一次见到了地震的危害,我要把学到的东西回去分享给爸爸妈妈。
沙俊涵 哈尔滨新区第一小学校 三年一班
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地震的时候要要保护好自己。体验地震模拟小屋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不是真的,但还是有点儿害怕。
弥雅 哈尔滨市爱建学校 四年五班
这次活动的好多环节都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地震小屋里,我第一次体会到真正地震的感受,我想到了之前体验过地震的那些人,他们肯定是更加害怕的。我还看到了地动仪的模型,知道了古代人预测地震的方法,了解到好多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等待救援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