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斌再婚引舆论反噬:

写歌的人假正经 听歌的人最无情

资料图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失去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林生斌,现在应该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滋味。当他公布了自己再婚生女的消息后,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铺天盖地的质疑、谩骂,甚至猎巫,不仅从一个悲情的情圣,变成了薄情男负心汉,甚至还被当成了恶魔疑凶。

人情翻覆似波澜啊!能把人捧得乌丢乌丢的,也能让人摔得啪唧啪唧的。

套用大先生的话,可能在这些人看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林生斌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而一旦妖魔化一个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去打妖除怪,用别人的邪恶无耻,来衬托印证自己的高尚正义。

刑事裁决书上的63项证据他们不看,寺院方面关于捐井修井细节的解释他们不听,一些基本的事实和常识他们不理,人情和人性的多元复杂他们不想,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去相信的东西,哪怕“镇魂井”“锁魂墓”如此玄幻荒诞的无稽之谈,他们都会津津乐道,信以为真,或者自己也知道说不过去,但加上一句:“万一林生斌信呢?”似乎一切就都合理化了。这样的诛心之论,真的是让人百口莫辩,总不能让林生斌把心剖开给大家看吧?

说人坏,全靠猜,脑洞倒是开了,但智商却没了,比起想象力,我们更需要的难道不是同情心吗?

你的想象,可以建立在天马行空、无中生有的脑子里,但你的同情,却需要一颗对他人悲伤痛苦和人情世故有着深刻体察的心。

不管怎样,林生斌失去四个亲人,这是一个确凿的事实,他的再婚生女,也是一个私域的选择,而你们的指责和谩骂,却多是无凭无据、不近人情的。

不是说林生斌无可指摘,但我们断人论事,最重要的要记住这八个字:就事论事,将心比心。就事论事,是对事不对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将心比心,就是己所欲与不欲,都勿施于人,多反省自己,少苛责他人。

还有一点,就是要厘清公域和私域的界限,但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林生斌和公众做得都不够好,所以最后搅成了一锅粥。

对于林生斌在家庭悲剧之后的表现,我其实也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比如他在妻儿灵堂前传销式的演讲,这种煽动性的语言和情绪一向都是我所警惕和不适的;还有他捐井做公益这些事情,我也觉得有些过于张扬;尤其是看到他文身的新闻,我的心当时是“咯噔”一下的,因为把去世的妻儿文在后背,如果再婚,置后来的妻儿于何地,有没有考虑过她们的感受?如果不婚,文在后背的图案又是给谁看的呢?又有何必要展示给公众呢?

但我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这是他的人生。每个人因为自己的出身和经历,都会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我可以不理解,但我有必要尊重。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又何必在意别人的后背?

至于他以妻儿的名义创立的品牌,我并没有去关注,更没有购买,因为我不会因为同情去买,我是因为需要去买,在我看来,彼此基于需要的买卖,也是一种慈善,而且是一种更对等的慈善。对于林生斌通过展现私人的情感和悲伤,从公众处换取利益的行为,我内心也并不认可,一来知道这样一定会落给人卖惨营销的口实,二来也觉得他应该及早将个人生活与过往和公众都做一个切割,至少不要与公众纠缠过密。

因为公众的情感是高利贷,一旦觉得你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就会选择不再去爱,甚至用道德和情感来逼债。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所以总有人入戏太深,用力过猛。悲伤的林生斌如此,愤怒的看客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在指责林生斌的悲伤不真诚的时候,我们的愤怒又有多少是真诚的呢?扪心自问,你在跟帖骂林生斌无情无义,甚至恶毒阴狠的时候,有没有认真地去查找过证据,甚至用心地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不是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刷着手机,随手跟个帖甩出一些刻薄的话语,然后就扔在脑后,被接下来去看的无脑电视剧逗得前仰后合,或哭得死去活来?这样的愤怒又有多少成本?又有多少真诚?

人多少都是有一些表演型人格的,因为渴望他人的接纳和认可,更愿意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高兴的时候发个朋友圈,希望别人点赞;悲伤的时候发个朋友圈,渴望别人抱抱,也是人之常情。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蹩脚的演员,只不过有人表演悲伤,有人表演愤怒而已。

其实,如果我们对林生斌有质疑有不满,哪怕私下里跟亲朋同事唠唠,也没什么,但非要跑到网上,甚至在人家微博底下去骂,这就是有些给自己加戏了。

甚至我们表现出来的愤怒,有多少是自己内心可能都察觉不到的恶的投射?我们隐秘的角落潜藏着很多微妙的心理,比如对于弱势的人,很容易表现和施舍自己的慷慨和同情,但一旦看到对方好起来,甚至得到自己没有得到的好处,又会苛责甚至仇视对方。很多时候,我们更喜欢在我强你弱中找优越感,在我对你错中找道德感。

陈升有句歌词:“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但奈何,写歌的人和听歌的人,都以为自己一本正经、一腔深情,林生斌如此,公众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看来,同情、正义和理性,是三块很微妙的人性基石,哪一块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人性的失衡。同情过多,容易善恶不分,过少,很难推己及人;正义过多,容易自以为是,过少,则会隔岸观火;理性过多,容易冷酷抽象,过少,则会偏执无脑。而在如何看待林生斌其人其事上,恰好需要三者的均衡。

我们为什么要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不就是为了用我们的深情温暖一下这寒凉的人间吗?但可惜的是,多情总被无情恼,流水落花,终付一地鸡毛。人生如戏,如果不想变得太过狗血,我们彼此都需要一点儿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