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评论员 孙晓蕾
有的人像碳酸饮料,初入口时畅快解渴,但过一阵之后只剩甜涩;有的人像温开水,入口时无味,回味却绵柔悠长。
马龙,就是后者。
1米75的马龙,有着一张书生脸,他没有张继科那般野性,也没有王皓那般内敛,但他身上总有一股纯真和韧劲,让他越战越勇,逐渐强大。
1995年,7岁的马龙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而这一场被称之为中国队翻身仗的比赛,在马龙心里悄然地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少年有梦,不止于心动,更需付诸于行动。自那之后,他拼命训练,力度不够就再来一遍,速度过慢就反复练习,那些被磨白的球拍和那些被穿透的鞋底,都记录着马龙的努力。
15岁的马龙如愿加入了国家队。高手云集的队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世界冠军不难,做国内冠军难。”作为国球,乒乓球比赛一直被国人寄予厚望,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体育英雄,就要扛过所有的难。
2007年第一次参加世乒赛单打的马龙止步16强;2009年、2011年、2013年他都稳稳地进入四强,却依然被挡在了决赛圈外。多次比赛失利,让马龙的身心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一腔热血被迎面泼来一盆又一盆冷水。可就这样止步了吗?马龙不甘心。
赢,难吗?难。但对于马龙来说,认输更难。
他尝试过了所有输的方式,但他依然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才能从失败中寻找出向上的答案。
2015年苏州世乒赛,马龙又一次走到了半决赛。又是半决赛。这三个字从2009年开始就成了马龙的梦魇。但身处深渊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爬出深渊才是。所有的桎梏都需要自己去打破。这一次,马龙终于将奖牌收入囊中,这一次,他战胜了对手,也战胜了自己。
之后,正如人们所知道那样,马龙一路赢到了里约奥运会。
可生活就像是一个个未拆开的匣子,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次打开的匣子中是巧克力还是潘多拉。
2018年下半年,马龙因伤退赛,各种治疗让他无法再继续训练,流言纷来沓至,马龙跌入了人生谷底。在唱衰声音的裹挟下,马龙心中也泛起了担忧。他能不能重返赛场?他能不能再次站上领奖台?他能不能触摸到他热爱的球台?可当看见五星红旗在赛场升起的那一刻,马龙的血又一次沸腾了。
33岁的马龙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纵使前路荆棘丛生,但他仍有拼到极致的勇气和披荆斩棘的韧劲,以此继续书写属于他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