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评论员 周际娜
很多年前,刘国梁接受陈鲁豫采访时曾提到,为什么当初被叫“不懂球的胖子”时,他不生气,球迷们也不生气,反而拿出来调侃。因为大家对中国乒乓球队太自信了。刘国梁坦言,其实他也后怕,要是当时王皓输球,是因为后面坐着个不懂球的胖子,“那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刺激”。
很多调侃能被容忍,往往是建立在好的成绩之上。因为足够自信,所以能一笑而过。
这几天,在中国女排遭遇三连败之后,很多人笑不出来了。郎平教练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打的是一种体育精神,输球的时候还是要昂起头。”
你是不是因为女排输球了,而觉得郎指导的话没以前那么悦耳了?这么多年,其实不少观众都被女排“惯坏”了,觉得逆风翻盘是理所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0比2落后俄罗斯,爸妈都去睡觉了,我独自守在电视机前见证了中国女排的惊天逆转。自此之后,我就觉得自己算是见过“世面”了,好在女排一直也特争气,无论开局多难,最后总能取胜。
年龄、伤病、战术,在我等心中,仿佛已经不重要了。在中国女排面前,我们变成了“唯心主义者”,觉得精神可以压倒一切。这就像我最喜欢的F1赛车,当年我觉得“车王”舒马赫能称霸多年,主要是凭借强大的求胜欲望和超高的驾驶技术,直到他短暂退役后又重返赛车场成绩不佳,我才突然意识到,“车好”也是重要前提呀。
无论如何,这届东京奥运会,我们是时候放下“中国女排不败”的执念了。当我们还在打女排,准备回合战术时,别人已经在打“男排”了,上来就一锤定音。而趋于“男子化”的大球,岂止女排还有女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不要因此陷入极端,认为中国女排不能批评。靠喊“yyds”解决不了现实困境,但正视女排的失败,讨论的应该是女排究竟输在哪儿,而不是阴阳怪气地拿拍电影和做广告说事儿。毕竟,女排不是天天赶通告的明星,没有忙到因为那点儿事就影响训练。
不知道这届奥运之后,会不会有人把“女排精神”的条幅撤下。我想说,只有输了一起扛,赢了才配一起狂。如果你真的觉得女排此刻的失败会有损于过去的辉煌,只能说,你未免太“活在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