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功勋!

这位哈工大人的故事被搬上荧屏

生活报讯 (记者吕晓艳) 日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在各大卫视热播。该剧将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故事搬上荧屏。其中,《孙家栋的天路》讲述了以哈工大杰出校友孙家栋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工作者,从一张白纸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开拓中国航天事业,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故事。

学成归国开拓祖国航天事业

故事要从1958年讲起,学成归国的孙家栋被安排进行导弹研究。1964年,“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导弹。1967年,经钱学森推荐,孙家栋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和同事们接连攻克一系列难题,并用“借箭显星”的办法实现了“看得见”的技术要求。1970年4月24日晚,我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举世震动。

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如同阅读一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这一项项中国航天“国之重器”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三年后,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孙家栋却悄悄背过身子擦眼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国家能把‘嫦娥一号’送到月球上去,尽管是第一次,却这么精准,我为国家有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孙家栋说。

“永远不会忘记在母校学习的时光”

1948年,18岁的孙家栋考入哈工大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孙家栋回忆,当时所学的数理化课程都是用俄语编的中学教材,完全用俄语授课,学俄语的同时进一步补习了基础课程。回想起在哈工大学习的日子,孙家栋深有感触:“在哈工大学习的这段时间,是我青年时代非常关键的阶段,哈工大对我的思想、学习的基础影响很深,对我之后的成长而言是非常关键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母校学习的时光。”

1967年,孙家栋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这一年他37岁。从此,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跟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院士 深情寄语学子

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遇到这么好的机遇。我确确实实是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在党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不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的一个。我所做的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党和国家要我去办什么事情,我就老老实实办什么事情。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那我的一切荣誉都属于党和国家。

首先一定要夯实基础,提高自学本领。我们国家要发展,要有所创新,要走在前沿,就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这种情况下,必须培养自学能力。第二,交叉科学发展迅速,要具备综合处理、综合分析的能力。第三,要具备实践能力,力求把自己的想法转变成现实,不能空想。第四,做事先学会做人。要学会和人打交道,学会互相配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非常有希望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航天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依然很重要。随着国家的发展,青年学子将来是大有用武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