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理工数学老师李莎莎

课堂上的表情包 给学生永久答疑权

见习记者 崔凯歌 生活报记者 吕晓艳

“莎莎姐是概率论的‘天花板’,高数和概率论讲得都特别好!”“莎莎姐yyds!太认真负责了,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老师!”这些在公众号留言区刷屏的评论,“表白对象”莎莎姐,是来自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数学老师。

课上,莎莎姐是把复杂高数知识“讲出花”的“表情包大王”;课下,莎莎姐是和同学们每时每刻都有问必答的“数学界颜值担当”“答疑姐姐”;教学上,莎莎姐则是有着众多光环的“80后”理学女博士、教学比赛达人。近日,生活报记者采访了哈理工理学院工科数学教学中心教师李莎莎,走进“范儿姐”莎莎构建的充满数学学科“理性”与对学生倾注“感性”相互交织的教学世界。

用理财产品举例子 让高数课贴近生活

让很多大学生“谈之色变”的高数课,在李莎莎老师的讲解下有了生机和趣味,她的高数课不仅人气高,而且好评如潮。“我经常想,怎么能让高数知识点平易近人一些、接地气一些,让学生们能更容易接受一些。”为了把难懂的知识化繁为简、融入生活,“莎莎姐”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想象一下大家买理财产品,有两个业务员在向你推销。第一个业务员说我们的理财产品每年给你计息两次。另一个业务员说,我们的理财产品虽然利息一样,但是一年计息10次。”一堂高数课上,李莎莎把学生们代入到故事中。“大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计息次数越多,利息就越多吗?第二,如果计息的次数趋于无穷,就是每分每秒都在计息的状态,我们会不会成为亿万富翁呢?”带着问题,经过计算机模拟和公式推导,得到了数学上的重要极限公式——第二重要极限。用生活中常见的理财问题切入,“第二个重要极限”公式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李莎莎也会用自己的经历来举例子。“我读硕的时候一直想去长白山天池看看,后来机会来了,我考上了吉林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报到的当天下午,我就坐上了从长春到图们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当我到达长白山脚下的时候,那种对长白山天池的期待和向往之情就达到了顶峰。然而爬到山上后雾气缭绕,根本没法看到天池,一瞬间期待的心情跌倒了谷底。那我想问,这有没有影响我从长春到图们到长白山脚下时,对天池的期待和向往呢?显然是没有的。现在把我对天池的期待和向往之情抽象成一个期待函数进行数学建模,我描述的经历就是当自变量无限接近一点时,函数的变化趋势,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函数在一点处的极限。”

生活中的案例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拉近距离,李莎莎一直思考怎样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学习高数知识。

课堂上的“表情包大王” 也是“即兴表演艺术家”

在课堂上,热情洋溢的李莎莎还被学生们称为“表情包大王”。“因为怕学生听高数课听困了,所以课前我会尽量把自己打扮精神,认真搭配衣服,再涂个口红。有时候上课表情比较丰富,就被学生PS成了表情包。”李莎莎充满趣味的高数课在学生中很有人气,甚至有不认识的学生来找她拍摄毕业视频的素材。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李莎莎不但是“表情包担当”,还是“即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讲到函数的连续性时,她会拿出随身携带的飘带,变出两条灵巧的函数曲线,当两个飘带连接时,函数的连续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就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演绎成具象化的画面。粉笔、水杯、面包……这些随手可见的物品到了李莎莎老师手中,都会与一个个数学知识点相连,巧妙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全天候答疑解惑 给学生“永久答疑权”

在哈理工任教7年,李莎莎带过的很多学生已经走出校门。她建立了学生QQ群,只要曾经做过她的学生,就拥有“永久答疑权”,关于数学问题的探讨,李莎莎看到后都会耐心回复:“有的学生已经在互联网公司上班了,还会在QQ上和我探讨三角剖分的问题。我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只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他们需要我。”

有时候,没办法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李莎莎甚至会觉得有些着急。“因为学生的性格不一样,有的学生性格急,我就尽量秒回。”李莎莎做了一个电子小册子,里面密密麻麻几十页,都是给学生的答疑记录,从清晨到夜晚,面对学生们的各种疑惑,李莎莎都用语音、文字和图片一一解答。

受母亲乡村任教30年影响 教师梦想生根发芽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李莎莎一直觉得,只要老师真心实意地对待学生,学生也会心里有老师,这是一种心意上的“双向奔赴”。

受到当乡村教师30年的母亲的影响,李莎莎从小就有一个当老师的梦想。“当时家里有一个小哥哥是妈妈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没有人管他,那天还发烧了,我妈妈就把他带回家里,给他买药、做吃的,当时小哥哥躺在我家的炕上,我印象特别深。”亲眼所见妈妈和学生们的故事,让李莎莎从小就意识到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想当老师的契机也从此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陪护患病父亲住院 她在医院楼道录课直播

有一次,父亲因为肺癌晚期入院化疗,她一边住院陪护,一边给学生们上课。“一开始没有单间病房的时候特别困难,有时候第二天爸爸要做检查,我得提前一天在楼道里把课录出来。”即使这样,李莎莎也没落下一节课。后来住上两张病床的单间,她就在病房里给学生们直播上课。“当时爸爸在化疗,打针难受,但是为了不影响我讲课的思路,他即使站都站不稳了,也要忍着疼;上卫生间的时候一手拿着药袋子一边关门,不想影响我上课。”李莎莎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

学生们也时刻关心老师的情绪,会在她的课上最“欢实”地回应配合,也会在她改变课程计划的时候关切地询问她的状况。热情又真诚,是李莎莎描述学生们最常用的词语。

未来计划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堂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80后”理学女博士、全国高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创新示范交流活动决赛一等奖、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高等数学》课程骨干成员、与团队开发的慕课课程点击量高达400余万,选课人数近9000人……虽然有众多“光环”加身,但李莎莎谦虚地表示:“我的成长来自团队和学校学院的鼓励和帮助,我身处的团队是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团队,团队中的老教师甘为人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

李莎莎认为,自己在教学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就是要打造一个线上线下混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课前线上预习、课中师生互动、课后学生拓展总结,形成一个闭环。第二件事就是基于OBE教学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不同专业不同设计,打造不一样的数学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数学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高阶能力。”

如何让更多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魅力,通过学习数学获得价值和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李莎莎从未停止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