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龙江剧《萧红》在哈隆重首演

观众点赞:家乡戏演家乡人 亲切中品味《呼兰河传》百转人生

23日、24日还将连演两场

一家三口入场观看龙江剧

生活报记者 吴海鸥 王晓晨

“这是我第一次看龙江剧,太棒了,太好看了。”“演出太精彩了,感谢《生活报》为我们读者创造观看这样高质量演出的机会,能看到这样一台龙江好戏。”22日晚,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龙江剧艺术中心演出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原创龙江剧《萧红》在哈首演,部分省、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在哈高校师生,萧红纪念馆、萧红研究会有关专家、萧红亲属及热爱萧红文学的广大群众观看首演。

《萧红》以出生在呼兰河畔的萧红的人生经历及其文学作品为刻画主线,突出反映了萧红用文学力量呐喊,唤起民族觉醒的爱国主义精神,再现了一个地域、一个时代,极富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的情景故事,当天的首演赢得满堂彩。

主创大年三十构思剧本

到后期,演员每天排练12个小时以上

“艺术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的艺术花朵,是不会这么美丽绽放的。”之前在观看大型龙江剧《木兰马旭》后,就有观众在朋友圈这样感慨,《萧红》也是一样。

据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主任、《萧红》出品人杨晓全介绍,早在2017年初,院里就有了创排龙江剧《萧红》的想法,“从哈尔滨走上文坛的作家萧红,是黑龙江最靓丽的一张文化名片。龙江剧是家乡戏,萧红就是咱们家乡人,我们不以她为题材创作一部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遗憾,所以说我们下定决心创作一部龙江剧的《萧红》。龙江剧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地方,是它最能反映我们龙江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精神、生活方式,朴实、粗犷、俏美的龙江剧艺术风格能让龙江人倍感亲切。”据杨晓全透露,院里购买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有关萧红的书籍,发给主创和演职人员去看、去研究,要求所有人对萧红的生平、作品,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萧红》创作人员六次深入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故居纪念馆调研、体验生活。大年三十,主创就开始投入到创作中,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主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萧红》的创作构思当中。

3月23日,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萧红》剧组成立。因疫情原因,演员采取分批排练。包括主创人员在内,近60位演员只有短短的20多天集中排练时间。“这20多天演职人员非常辛苦,可以说夜以继日,起早贪黑,早上九点就开始排练,然后一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才结束,排练时长12个小时以上。很多时候是歇场不歇人,像萧红的扮演者李雪飞,从始至终都跟着排练非常辛苦。”杨晓全表示。

打破传统舞台剧形式

看萧红与笔下人物“对话”

演出前,哈尔滨环球剧场的大屏幕上,一直播放着萧红的文学作品,传播着萧红文字的魅力。22日19时,伴随着介绍萧红生平的小调,拉开了演出的序幕。

整场演出,处处能感受到主创人员的独具匠心:剧中巧妙通过伴唱和舞蹈演员的旁白,展示萧红的内心矛盾与现实纠葛、诉说她的遭遇与不幸。值得一提的是,《萧红》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舞台剧的模式,用20多个环节贯穿整个剧情。萧红与笔下人物的“对话”,也让舞台游走在虚拟与现实中。在萧红最迷茫时,她笔下的人物帮她指明文学创作之路、带她走出内心的迷茫和困顿。

作为我省唯一地方戏曲剧种的龙江剧,凭借大气粗犷的音乐唱腔、幽默诙谐的语言道白、载歌载舞火爆泼辣的表演、极富龙江黑土地域人文特征和艺术风格特色,不时引来观众阵阵掌声。比如,再平常不过的手绢,随着剧情却有不同的“主题”: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演员们手中纷飞的手绢,成了大片飞舞的雪花。在坐在轿子上的老鸨出场时,翻飞的手绢儿,又变成滚滚向前的车轮。

观众反响:家乡戏演家乡人

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22日晚,30位生活报幸运读者现场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也对龙江剧《萧红》给出了高度评价。

82岁的钟士茂和81岁的老伴张玉凤是龙江剧的戏迷,说起《萧红》,两位老人都赞不绝口,并直言:“用我们的家乡戏来演家乡人,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杨嘉惠和老伴丹硕是第一次看龙江剧,“龙江剧的演员能歌善舞,表演得太精彩了,而且舞台布景也讲究,我们看一次,就喜欢上龙江剧了。”

于越和爱人曾虹艳带6岁儿子于济瑞看戏,于越告诉生活报记者,孩子5岁学表演,2个小时的演出,孩子被剧情深深吸引,全程聚精会神观看,演出结束后孩子就吵着想看萧红的著作,“我觉得这部大剧让观众从心底里拉近了与萧红及萧红文学作品的距离,增加了我们以龙江走出的文坛杰出人才为傲的自豪感。”

据介绍,此次演出中,80%的演员为30岁以下的年轻演员。54岁的殷立秋获悉自己成为幸运读者特别高兴,是因为儿子赵亮参加了这次演出,“这也是他的首次演出,为他骄傲,龙江剧真的很好看。”

23日、24日晚,这部精彩的龙江剧还将在环球剧场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