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讯 (记者王秋实) 当病变气管超过手术切除重建的最大限度时,必须通过植入气管替代物才能重建气管的连续性,维持气道通畅,但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气管替代物正式应用于临床。气管内支架置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支架移位、痰痂堵塞和肉芽组织增生等因素,都会导致良性气道的狭窄进一步扩大。近日,哈医大四院胸外科成功应用机器人下气管外支架固定技术矫正8cm超长气管软化狭窄。
患者柴先生(化姓)今年50岁,10年前因气管内膜结核导致气管狭窄,曾短暂放过气管内支架,后因肉芽肿再次堵塞气道等并发症而取出支架。此后10年间总是活动后胸闷、气短。近半年,柴先生反复肺感染,痰液堵塞,因呼吸困难、肺炎多次住院,一度窒息危及生命。柴先生来到哈医大四院胸外科就诊,气管镜及三维可见气管严重软化狭窄、变形,长度达8.7cm(气管全长10cm),左主支气管狭窄。
在胸外科徐进志主任的带领下,团队研究讨论了各种治疗方案,最终决定使用气管外固定技术先行纠正主气道的畸形狭窄。经过术前论证及准备,在麻醉科王颖主任的配合下,由胸外科徐进志主任、韩敬泉副主任、闫曦主治医生,通过机器人微创入路,在上腔静脉内缘、升主动脉内缘、头臂干动脉下缘以及右肺动脉所构成的四边形区域内完成气管前表面(第二软骨环至隆突)的全部游离,完全暴露气管软骨,但保留膜部侧血液供应,置入自行设计的C型镍钛合金覆膜气管外固定支架,通过5-6针非可吸收线穿透气管软骨,将外固定支架牢牢固定于气管软骨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次手术是在省内率先应用机器人下气管外支架。
手术历时5小时,最终将3个宽1cm、直径2.3cm的气管外支架完全固定于气管软骨上,每个支架之间间隔1cm(两软骨环的距离)矫正气管畸形。气管完全撑开,基本恢复正常气管结构。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两周顺利出院。
徐进志主任介绍,气管外支架固定是将支架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固定于气管外以支撑软化或塌陷变形气管的手术方式。该术式不改变气道的黏膜纤毛结构,气道并发症少,可避免痰痂及肉芽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