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清华教授的接连发问:

科技时代,“人”在哪里?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一位同事发给我一段视频,是清华教授柳冠中的发问:“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银行、无人酒店……人去哪儿了?科技没有人,还要科技干嘛?”正好最近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也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些近期或之前写过的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无人驾驶,以及我们越来越卷的生活的思考文章,读之,思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也正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困惑:这一两百年来,我们人类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的发展,都远超之前历史的总和,这对我们来说是幸运的,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想象中那样幸福,甚至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有危机感和无力感?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孙立平也在发问:“假如现在你身边有一种巨大的能力和高超的智慧存在,在这种能力和智慧的面前,你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就是无能儿,就是一个窝囊废,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说的其实就是人在科技面前的尊严问题,正如仲联维在《科学与尊严——科学与人文之争的终结》一书中所说:“现代科学具有这样的矛盾特征:从力量的角度来说,它增加了人的力量,又以这种增强了的力量对人进行了排挤;从人类自我认识的角度来说,它既显示人类理性的威力,同时又打击了人的尊严。”

在谈到系统时,孙立平说出了时间的精准与模糊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当我们用时间的刻度来框定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一方面是秩序形成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把我们的松弛和自在让渡出去。于是,我们就有了压力、束缚和焦虑的感觉。”这也让我想到了在上海Manner咖啡,两天三次咖啡师与顾客冲突的事件。本来是优雅、悠闲象征的咖啡店,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如此火爆和不堪的场景?每日人物的调查《在Manner,如何“逼疯”一个打工人?》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在Manner工作的几年,林梦衡量时间的刻度是秒,计算重量的单位是克,一切都要分秒必争,严丝合缝。门店监视器闪烁的红点、订单系统的倒计时都催促着她,成为这个系统里转得更快的齿轮。她已经不再研究好看的拉花,因为浪费时间只会受到惩罚。”对于时间的精准严苛的算计,不仅让咖啡师压力倍增,失去尊严和快乐,也让一些顾客变得更加锱铢必较、迫不及待:系统说八分钟就完事,你凭什么让我多等两分钟?在这个“快”的时代,我们已经失去了“慢”的能力和耐心。

孙立平认为推广无人驾驶出租车,至少现在不是时候,也是出于对人、对生活的考量,因为这背后牵涉到无数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及背后家庭的生计,由是孙教授也发出了这样的追问:“所谓先进与民生相比,哪个重要?一个社会应当追求哪个?先进真的就是最终的目的吗?”

孙立平教授说的,我们已经卷到了不卷不正常的程度,更是让我深有同感,他在列举了一系列内卷现象之后的发问也正是我的困惑:“这是在干什么?难道我们就不能正常地工作,正常地生活吗?我们来到这地球上就是为了卷吗?”

“科技的进步已经能够使得人类用更少的劳动时间、更低的劳动强度来过上一种相当不错的生活;但在现实中,我们却是用就业与失业的分野,用一部分人疲于奔命另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两部分人都很不舒服的方式来承接了这种科技进步的成果。”面对这一现实,孙立平教授指出:“科技进步成果能否造福人类,取决于是否有好的社会形态来承接。”

是啊,科技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为善为恶,有益有害,存乎一心,需要以“人”为底色的伦理价值和以“人”为旨归的制度形态来承接和导引,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更不能把人当成工具。我们必须明白,劳动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单纯为了劳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财富,更是为了营造幸福。如果我们只是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更多打工人就只能是牛马的命运;如果社会和生活的目的都被仅仅窄化为赚钱,那我们和前面绑着稻草整天转圈拉磨的驴又有什么区别?须知,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整个社会的欲望,都是没有止境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一个绩效社会,我们永远有追求不完的指标,甚至人本身就是“指标”,即使我们的科技如光速发展,也追不上如宇宙膨胀般的欲望。

德国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雷西特在他的《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就提出了这样的警告:“如果数字化任由经济奸商操控,这个世界不会从数字化的潜力中获益,人们不会变得更加富裕,相反,它会使人变得更贫穷、更空虚,变得麻木不仁、不辨真伪;生活没有意义,工作失去经验感和成就感。”他也因此提示我们:“未来不会自己到来,未来由我们创造。问题的关键并非我们将怎样生活,而是我们想要怎样生活。”

对我而言,就很是向往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那种社会工作状态,人们可以“今天做这件事,明天做那件事,早晨狩猎,下午捕鱼,晚上放牧,饭后随心所欲发表评论,不必成为猎人、渔夫、牧人或批评家。”我们是因为热爱某事、热爱生活而工作,而不是任由工作消磨甚至戕害了我们的生活和热情。

已故新闻人陈虻提醒同业的一句话,我想,同样适用于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适用于当下这个社会:“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