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跟一岁孩子较劲的 也就只有巨婴了

生活报首席评论员 静伟

好个“空间卫士”“管教高手”!别人在公共空间用手机大声外放,未见她们发视频表示惊诧;有“熊孩子”在爸妈的袒护下大吵大闹,也未见她们跑去干预。可是,看见只有爷爷奶奶带着的一岁孩子在飞机上哭闹,这两个大妈就果断出手了,将孩子从其爷爷奶奶身边带走,抱进洗手间里给孩子“立规矩”:“你什么时候连续3分钟没有哭,就什么时候带你出去找奶奶!”事后还自以为得意地发了视频,觉得自己干了件天大的好事:“我骄傲!”“整个世界都清静了。”

正常人谁能干出这事儿?看完我只想用鲁迅先生的话骂她们:“是些什么东西!”(先生真说过这话。)

一个一岁的孩子,哭闹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不是大人们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就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只觉得他们吵闹”,但出门在外,有些状况你只能克服,这是我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必要的磨合与让渡。

可能在这俩大妈眼里有两个幻觉:一个是以为世界都是要围着自己转的,一切都要“如意如意,顺我心意”;还有一个就是觉得自己能够拯救地球,“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我看来,这就是两个“全能自恋”的巨婴,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主,一切从个人好恶出发,觉得自己可以主宰一切。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会跟一个一岁孩子较劲?

那个看起来“凶恶”的大妈,甚至能跑过去跟一个一岁孩子说什么:“这是三百多人的飞机,不是你家,再这么吵一会警察把你抓走!”跟一个一岁孩子去掰扯和恐吓,这种话她是怎么说出口的?再给她点儿本事,看来都能“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了。

她们欺人太甚,不过是看人下菜碟,柿子捡软的捏。平时也应该遇到过更恶劣的人、更难忍的事,怎么没见她们挺身而出呢?至少没见她们在社交网络上这样晒过吧?她们“稳准狠”地出手,正是看清了对方不过是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可以轻易“拿捏”。

她们这也是没碰上“狠茬”,真要是有不依不饶的家长,一定会让她们付出足够长记性的代价:你把我孩子抱厕所里干什么了?是不是有私下的伤害?就算看不到伤痕,心理上的伤害怎么办?将来成长中出现问题你们怎么赔?你们这是不是绑架、拘禁、霸凌、虐童?把未成年的孩子没打码发网上,谁允许你侵犯我家孩子的隐私权的?飞机上多人挤在一个洗手间里,本就不被允许,你们这么做是不是危害了航行安全?只要家长较真追究,就够她们喝一壶的。

遗憾的是,这个小孩的家长们面对此事的反应,实在是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奶奶居然会同意陌生人带走孩子进行“管教”,妈妈在获悉此事后居然“表示理解”,这既是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也是对侵犯自身权利者的纵容。我想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对于“熊孩子”的谴责压力,和孩子的哭闹给他人带来打扰的歉意,让她们有一种耻感甚至罪感。说明这一家人是善良的,也是有公德心的,但是,糊涂啊!缺乏管教的熊孩子的吵闹,和一岁孩子无法控制的哭闹能是一回事吗?不去管教和无法管教是一回事吗?你们可以因为打扰到别人说声抱歉,这是出于礼貌和教养;但不能因此就任人欺侮,这是基于权利和尊严。很多人不是“厌童”,大家讨厌的,只是那些“熊孩子”和“熊家长”的不文明行为,而一个一岁孩子的哭闹,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熊”,更没有理由公然去“厌”。更何况,如果家长是带一岁孩子去剧场,那确实不妥,因为明知道孩子哭闹会打扰到别人。但这是带孩子乘机,是人家的“刚需”,有什么不能体谅的?

像这两个大妈这样的做法,才是成年的“熊孩子”行径。明明是在公共生活之中,却容不得他人的任何一点儿所谓的打扰和冒犯,一切都要以她们的喜恶为核心,似乎所有人都要看她们的心情和脸色行事。正好最近还有一起浙江省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结的相邻关系纠纷案,被告王女士就是典型的这样的人。楼上的张先生一家,哪怕有一点儿动静,她都会觉得影响自己休息。洗漱、洗澡、瓶盖掉落甚至是使用厕所等正常生活产生的声音她都忍不了,哪怕楼上换静音拖鞋、铺地毯都不行,甚至要求张先生在晚上十点后不能使用马桶,还使用“震楼器”不断报复对方。导致楼上邻居不得不搬离租房去住,房子也租不出去只能空置。最终法院依法判决王女士向张先生支付在外租房费用及中介费共计17600元,并酌情认定精神损失费2000元。

脱口秀演员程璐说过:“别墅配狗,天长地久”,像王女士这样“搅牙”的人,也真应该自己配个别墅才行,还不能是联排的。

对于自身权利和公共秩序的捍卫本身没错,但作为成年人,我们遇事首先要分清合理不合理、过分不过分、可控不可控。而且有一点我们要想清楚:今天你觉得可以这样去替别人“管教”孩子,明天会不会有人觉得你不对,也采用不良手段来“管教”你?

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心态也值得警惕。那就是遇事不是客观地去判断是非,而是将自我的情绪和感受代入其中。因为痛恨假货,就把所谓“打假”的“铁头”奉为英雄,哪怕他是用敲诈勒索的无赖手段,在这些人看来,也是“惩恶扬善”;因为厌烦“熊孩子”“熊家长”,就为把一岁孩子关洗手间“立规矩”的大妈叫好,却懒得去细分这和“熊孩子”的吵闹到底有何区别,更不会细想这俩大妈的行径其实有多么恶劣。

看来还是鲁迅先生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德性:“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门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这些人的能耐,也就只能在孩子们身上耍耍威风、找找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