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40周年媒体力量 情系民生

是谁让我们节日吃了豆猪肉

1991年10月1日,女大学生孟丽君在早市买了1公斤猪肉,当天下午一家十口人用买的肉做了好几道菜,除了其母亲以外,其他人都吃了很多猪肉,还包括她5岁的侄女。第二天,孟丽君的嫂子在肉里发现了一个高粱米粒大小的豆,后经防疫部门工作人员确定,这块猪肉是豆猪肉,但猪肉上面还印着蓝色的检疫章。

该报道在哈市引发了持续一个多月的关于生猪屠宰和检疫问题的系列大讨论。经过积极推动,哈市于当年11月成立领导小组并分步骤解决群众“恐肉症”问题。1992年1月,哈市正式出台“生猪屠宰检疫销售方案”。

新“杨三姐”告状

1988年8月20日清晨,哈市市民高玉华突然得知自己的二弟被人打伤,生命危在旦夕,正在医院抢救。而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此后公安机关给出的结论竟然是摔伤。为了给弟弟讨回公道,她上演了一出新“杨三姐”告状。该报道于1993年1月2日刊发后,时任省长邵奇惠批示:“人民让我们坐在这张‘官椅子’上,可不是让我们饱食终日,当然更不是让我们利用权势去欺侮他们!”

“体验出租车拒载”系列报道

2001年1月,我省经历近十二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哈市出租车挑活儿拒载,造成市民打车难。生活报记者多日在哈市多个路段打车,曝光出租车拒载行为,并连续刊发了《出租车,你牛什么?》《八问交通局长》等系列报道,引发市民的广泛共鸣和赞誉。在次月的哈市政协相关会议上,生活报连续报道的出租车拒载问题成为委员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委员们纷纷递交提案,探讨解决办法,呼吁设立相关法规,最终促使出租车拒载问题得以解决。

骨灰盒牵出殡葬暴利 有关部门停收9种费用

生活报于2004年1月6日刊发《最贵的1万元 最便宜的850元 殡仪馆骨灰盒 暴利有多大?》报道,记者对哈市两家殡仪馆出售的骨灰盒价格进行了暗访。记者来到一家殡仪馆,在陈列骨灰盒的房间里,一位正在为逝去的亲人选购骨灰盒的男子看中了一款八千余元的骨灰盒,陪同他的一位女士说:“这也卖得太贵了,快赶上墓地的价格了。”记者看到,这里陈列的骨灰盒最贵的1万元,最便宜的木质骨灰盒也要850元。

销售骨灰盒有多大利润?记者拿着在一家殡仪馆拍到的骨灰盒照片来到了一家销售相关产品的商店内,一位经营者拿出几款骨灰盒,其中一款要价230元的骨灰盒与殡仪馆卖价近2000余元的几乎一模一样,而一款要价600元的骨灰盒在殡仪馆则标价5000余元。另一家商店的经营者见记者询问骨灰盒的价格,他说:“你在这花200多元买的骨灰盒在殡仪馆最少也要1000元至2000元,他们有不少货都是从我们这儿定的。”

生活报连续报道的有关殡葬暴利的文章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4月15日,哈市殡葬事务管理所向下属各殡仪馆(中心)下发通知,要求从即日起,停止收取停车、祭悼等9种收费。

“沙断呼兰河”连续报道

耕地上是疮痍遍布的深坑,湿地中是绵延林立的大小沙堆,滩涂上是嶙峋起伏的建筑垃圾,河道上是横亘而起的拦河土坝……承载了千年女真文明,又孕育了一代才女萧红的呼兰河,正在静静地哭泣着,在它流血的躯体上蕴藏的生命和文化信息,随着人为破坏越来越黯淡。2008年6月19日,生活报记者一行对呼兰河松北区和呼兰区一段进行了踏访,看到的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

生活报刊发的这篇新闻调查,以深入和极具说服力的采访,暴露出呼兰河非法采沙严重的大问题。生活报进行了四天的连续报道,第一天推出报道后,连续两天以组合式版面的形式跟进。报道刊发后,曝光了挖沙背后管理部门不作为和黑恶势力的嚣张嘴脸,呼兰河滥采沙问题有了明显改观。

呼啸着喷沙的采沙管不见了,水面上繁忙的采沙船被抬到了岸上……记者23日再访呼兰河,流域内的采沙行为已经全面告停。

办健康证堪比春运 解决办证难

生活报于2018年4月3日刊发《哈市多位市民反映 凌晨3点去排号 办健康证堪比春运》报道,当时正值春季用工高峰期,哈市多个行业在用工时提出了办理健康证的要求。

“办个健康证太难了,我跑了四趟终于办下来了。”“当时我就惊呆了,那场面堪比春运,排个队比我春节回家买火车票还难!”“体检完等三天下证,下证时还要再来一趟取证,前后跑四次,用了8天,我才拿到证。”……哈市多位市民向记者反映,单位要求办理健康证,但是因为排队人多,免不了多去几次才能排上号。

接到反映后,生活报记者实地体验了办健康证的流程。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几百人在排队。队前的几名市民告诉记者,他们凌晨三点就赶到这里,四五点钟就开始排队。十分钟后,记者看到办证队伍几乎要排到几百米开外的中央大街了,场面甚是壮观。

采访中,记者到哈尔滨市疾控部门进行走访,反映了市民面临的难题,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推动了办理流程的改革,哈市政府召开会议,改革办理健康证流程,将体检权力下放,市民可到各区指定体检机构体检,办理健康证终于不再难了。

持续低温下 供暖是最大民生 让居民温暖过冬

2010年1月初始,全国气温猛降。生活报的报料热线中,九成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供暖咨询,最多时有近百个——供暖问题成了最显现的民生问题。生活报于1月5日刊发《持续低温下 供暖是最大民生》,该报道推动了省人大重新制定供暖退费条例,使黑龙江省退费无法可依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此后,供暖成为生活报冬季民生报道的重心所在。

2012年9月刊发《办个停热咋就这么难!》报道,哈尔滨市民邱女士向生活报记者反映,自己在办理停热时被负责小区供热的热企拒绝了,而她认为自家完全符合停热规定。在接到邱女士的投诉后,记者一路跟随,全程体验了邱女士办理停热之难。该报道对停热政策模糊性问题进行了跟踪报道,促使供热部门出台新规。

连续多年开设访民问暖专栏,畅通供热热线投诉渠道,提升我省供热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征集有关冷屋子的投诉,破解省内各市县居民身边遇到的供热问题,同时转交全省供热督办平台,快速解决冷屋子问题,让居民温暖过冬。

600米长路段20个马葫芦都是“死芯”的

生活报于2019年8月6日起刊发《市民反映哈市木材东街排水难:600米长路段20个马葫芦都是“死芯”的》连续报道。哈市木材东街多位居民反映,每次降雨大时该处积水严重。更为奇怪的是,积水竟迟迟排不走。

记者两次在降雨后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居民反映的情况属实。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冒雨将马葫芦盖挨个儿抠开,发现马葫芦里都是残土、砖头,根本不往排水干线里排水,与干线不通,是“死芯”的。该报道刊发后引起极大反响,住建、排水、城管等部门对马葫芦进行了改造。

同时,这篇报道也引起了哈尔滨市领导的关注,哈市纪委监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派出工作组进驻。经查,该条街长达6年未建管交接。经哈市纪委监委研究决定,并报哈尔滨市委批准,对涉事部门全市通报批评,并对5人进行撤职、降级等处分。

“淮南加油站”系列报道

2020年8月初,生活报记者接到哈尔滨市多名车主反映,他们在哈尔滨市淮南加油站加油后,车辆均出现抖动、加油无力等多种异常现象。此后,记者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于4日起刊发系列报道。

面对车主的质疑,加油站负责人称油品的来源是中石油和中石化,认为车主是进行敲诈。记者经过采访证实,中石油和中石化并未向其提供油品。哈尔滨市市场监督部门委托相关部门两次化验,结论是“油品符合标准”。然而,众车主对此结论并不认同。

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哈尔滨市成立由公安和纪检等部门组成的专案组,在本地部门不给化验的情况下,质监人员拿着样品,手机关机,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连夜赶往沈阳,经中国石油产品检验中心对63个品种进行检验,发现其中62个品种不合格。

系列报道经过龙头新闻和生活报的刊发,实现了报网融合共同转播的效果,提升了报道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引导力。该篇报道引起了全国数百家媒体的转载,尤其是加油站负责人在公共场合推卸责任的厥词引发公愤,阅读量超千万。

报道刊发后,在哈尔滨市车主中引发强烈反响,同时持续的监督报道也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多方努力,最终证实油品不合格。加油站负责人裴某等7人因生产销售伪劣汽柴油被刑拘,淮南加油站被封,大多数受害车主的损失也得到了赔付。

助推哈尔滨跨江交通提速

该系列报道是2009年最受龙江人民关注的报道之一。当年7月,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难以满足冰城人过江交通的需要,堵车已成家常便饭。生活报从《四方台大桥或可分流过松花江交通》开始,累计刊发了40余篇报道,以《助推哈尔滨跨江交通提速》为主题,独家提出了“绕行四方台大桥”和“搭建过江浮桥”两大建议,并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两大建议均被哈尔滨市政府在思考和决策突破过江交通瓶颈时所吸纳:“绕行四方台大桥”的建议在2009年11月5日变成了现实,江南城区的哈平路、学府路、机场路和松北区等区域的50多万市民直接受益;过江浮桥在2009年11月15日建成通车,并且,浮桥本身也成为了冰城的一道旅游景观。从建言到建成历时近4个月,这是哈尔滨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的高速度、高效率。

此后,这一提议持续发酵,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过江交通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建成四方台大桥、松浦大桥等永久性江桥,解决了哈尔滨市民过江拥挤的难题。

7月20日

刊发《哈尔滨江北入城堵车排出几公里 公路大桥临时双侧单向通行》报道,从此掀起了关注过江交通报道的序幕。

7月21日

一版头题刊发《20年未大修 公路大桥不堪重负》报道。

7月22日-23日

连续关注公路大桥交通问题,刊发《四方台大桥或可分流过松花江交通》《过江交通今年需求最旺》《四方台大桥有过多次分流“经历”》多篇报道。

7月29日

抛出重磅报道《用浮桥缓解公路大桥过江交通可行》《10座浮桥横跨三江》《浮桥初选两条线路》。至此,新闻报道唤出“浮桥计划”。

7月30日

刊发《浮桥可分担公路大桥1/3车流》报道,进一步论证搭建浮桥的必要性。

7月31日

《记者踏访齐齐哈尔市嫩江浮桥:安全运行三年 每日通车千余辆》报道见报,记者从浮桥的构成、感受等方面,为哈尔滨市民献计献策。

8月3日

刊发了《船务公司解答浮桥建设运行六大疑虑》报道,搭建了10座浮桥、有着10年运营经验的龙桥船务公司对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8月4日

刊发《哈市交通城管水务部门建言过江交通——架浮桥缓解过江难完全可行》报道,三大政府部门在生活报的报道促进下,拿出了论证结果。

11月15日

浮桥终于建成,成为哈尔滨一景,开始了它辅助承载松花江南北两岸交通502天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