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仁涛(左四), 最右是“小甘肃” 胡峰 摄
生活报讯 (张龙 陶乐 吴健 记者栾德谦) 5日,正月初八。小兴安岭的天色黢黑、风贼冷。“每一处冻害都不能放过。”从凌晨5点开始,在绥(化)佳(木斯)线159公里425米附近,栾仁涛扯着嗓门提示着5名“00后”新职大学生。从大年初四开始,栾仁涛就每天凌晨带着他们开始了日常作业。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栾仁涛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工务段小白工区的工长,已在这里工作15年了。
小白工区迎来“00后”新人
小白工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大箐山县山区,冬季漫长且寒冷,这里的线路是两山夹一沟,“贼风”通过裤腿直往棉裤里钻,穿再厚都会被冻透。春节前后,城区气温更是降至零下30度左右。铁路线路所在的山里,由于处于风口,温度更是接近零下40度。栾仁涛手下的9名线路工有5名是新职人员,一年半前,这几个年轻人主动选择来到这个艰苦的工区,开启职业生涯。老师傅都亲切地称他们是小白工区里的“小白”。
小白工区毗邻小白站,一天只有4趟旅客列车途经这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白村里的居民陆续外迁,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只有14名铁路工务人和少量故土难离的老人。
为让火车平稳运行 他们凌晨就要开工
春运期间,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加开“林都号”“伊春号”旅游专列经过这里,这也让栾仁涛和工友们忙碌起来。工区管辖的16公里线路和14组道岔,都是年代久远的陈旧设备,夏天雨水丰沛,大量储存在路基里,一到冬天冻害严重,火车跑起来,旅客舒适度不好。
为了让来东北赏冰玩雪的游客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旅程,这些年轻人一天得使用500多块垫板来整治线路冻害,就为了让线路“平乎的”,火车经过的时候“稳当的”。
4时30分,小伙子们就推着300多斤的工机具运抵施工现场。作业给点后,大伙儿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栾仁涛手持轨距尺,每三五步一弯腰测量线轨道的几何尺寸,并用石笔把水平、高低、冻害情况清晰地写在轨枕上,别小看他这个活儿,轨枕上的每一笔都是小伙子们作业的“金标准”。
“一定得精确到毫米,一旦超出范围,列车经过时产生晃动,严重的话会危及行车安全,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栾仁涛左腿跪在地上,右腿向后蹬,一边目测轨道的高低,一边教着徒弟们。
从大西北到大东北 “小白”工作已很熟练
“我从大西北来到大东北,长这么大就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和零下40度的天儿。”田发成是工区里最远道来的孩子,老家距离这里3000公里,大伙都叫他“小甘肃”。他正使用内燃螺栓扳手熟练地松动螺栓,体重仅有90多斤的他,双手因过度用力而微微颤抖。
紧随其后的是23岁的陈海涛和李玉鑫,他俩借助头灯的光亮,跪在雪地上,将垫板垫到轨底和轨枕之间,然后拧紧螺栓,让钢轨重新变得平顺。只见陈海涛裹紧大衣,卸扣件、挖窝、垫板、紧固……每整治完一处冻害,他都要重复着这样的过程,回检作业质量,直至达到作业标准才赶往下一处。
作业不到一小时 人人双手冻通红睫毛挂霜花
作业还不到一个小时,大伙儿的睫毛上就已挂满霜花,双手被冻得通红。
栾仁涛很是心疼,“这些孩子才二十三四岁,在家都是独生子女,没吃过苦。”但自从来到小白工区,他们就特别想摘去头上工作小白的帽子,想尽快成为老手。
他们专注的神情、不服输的劲儿,让栾仁涛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我也要像当年老师傅们对我一样,去关注这些小伙子,多传授经验,多给予关怀。”
“新年我有个心愿,希望能找个东北姑娘,让她和我一起坐火车回老家,感受我修过的线路,看车窗外中欧班列‘唰’的一下通过的场景。”收工后,看着呼啸而去的列车,“小甘肃”田发成眼神里充满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