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滑运动员进行适应性训练
龙头新闻记者 丁燕/文
龙头新闻记者 张澍/摄
10日9时,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声,省冰上训练中心综合馆迎来当天第一拨前来进行适应性训练的花样滑冰运动员。11日,这里将迎来本届亚冬会花样滑冰项目的首个比赛日。
而就在一天前,这里还是亚冬会短道速滑项目的竞赛场地。一夜之间,场馆如何从短道速滑馆“无缝转换”为花样滑冰馆?记者进行了探秘。
12个小时,百余人奋战,亚冬会短道速滑馆成功“变身”花样滑冰馆。
两个场馆之间的转化,是仅仅更换冰面就可以吗?
省冰上训练中心场馆群运行团队场馆运行经理邢军解释说,转场过程,涉及到竞赛、体展、颁奖、反兴奋剂、礼宾、医疗、观众服务、信息技术、转播、媒体、新闻宣传、景观布置、清废等10余个领域同时联动。任何一个领域在联动中脱节,就会导致下一个环节受阻。
转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场事无巨细的算盘谋划。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像齿轮之间,出现一个不咬合的缝隙,可能就会影响整个机器的运转。”
为了实现顺利转场,早在去年11月综合馆进行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测试赛前,团队就召集了所有领域的业务经理,对场馆转换进行了桌面推演。
“起初所有人都信心满满。大家觉得,转场无非就是把A搬出去,把B搬进来、安装调试……结果执行起来发现,根本实施不了。”他说,团队的任务就是不断克服瓶颈,设计出一个完整、有条理的转场顺序。
搭骨架、理头绪。填血肉、磨细节。
经过4个多月的多次打磨、修改,转场方案6.0版本终于确定。按照这个方案,9日在短道速滑项目收官后,团队百余人用了将近12个小时,顺利完成转场。
“转场时,所有的工作都按照A、B、C三条线展开。A线、B线同时进行,C线是最终的制冰和全场清废保洁的环节。”邢军用“丝滑”两个字,来形容这次“转场大战”。
“经过一夜转场的验证,我认为现在执行的方案,已经是最优化的方案了。”他说,团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给运动员和观赛者提供最佳的体验,希望运动员能圆梦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