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那可 今天我们看到的抗联后代,每逢盛大节日,都会穿着苏联红军式样的军服出席活动。早期的苏联红军在人们心目中,是保尔·柯察金式身披军大衣,头戴布琼尼帽,跃马扬刀冲向敌人的形象。我们的抗联部队也会是这样吗? 很多史料都表明,当时的东北抗联确实曾经拥有苏联红军式的军服。据说这是一些在苏联生活和战斗过的抗联领导人的建议。这样的服装也比较适合东北寒冷的气候,目前可确认使用过这种军服的部队,主要是赵尚志领导的抗联第三军、第六军。 在被服厂工作过的老战士李在德,提到过1935年前后抗联不仅有统一的制服,军帽还是特意学的苏联布琼尼帽,1935年北满省委冯仲云、夏云杰等领导来到被服厂商定做军帽。战士们就仿照苏联红军的样式做了一顶给领导看,领导看过确认说就是这样子,以后我们就给部队做这样的帽子。 据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1939年夏,李敏所在部队在黑龙江边乘船撤至江心时,被日军炮火击中。在船体渐渐沉没的危险时刻,连队副指导员让所有人员都站在船板上高唱国际歌,并把佩戴红军帽的女战士放在第一排,以引起对岸苏方人员的注意。奇迹真的出现了,不多时,苏方派了一艘机动船,将东北抗联人员接到岸上安置下来。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红色标志是双方最直接有效的交流媒介。李敏老人说,相比于军衣,军帽更难制作。老等山被服厂,为了赶制第二批西征队员的服装,萝北县委书记王永昌带着交通员马福东为部队送布料。由于运来的布匹颜色不一,战士们就用柞树皮加艾蒿染成了土黄色,用锅底灰染成土灰色。在裴成春的指挥下,李敏等战士胜利完成了缝制衣服、背兜,子弹带和腿套的任务。可没有红布,帽子上的红五星没法做,李敏和裴大姐一起上老等山北面的树林里,剥下红色的桦树皮剪成红五星发给战士。 汤原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邹志光向记者介绍。1937年夏天,抗联第六军攻打下了汤原县城,缴获了一大批军用布和藏青色的布料,送到抗联第六军的帽儿山密营被服厂赶制成过冬的棉服和棉军帽。没有染料就用树皮加水煮染,将白布染成土黄色制成军服。当年六军的被服厂制作的军服基本上就是两种颜色,即军绿色和用树皮染的土黄色。军帽是由六片布拼成的,前面带舌,上面红星和顶部有一个突出3厘米高的“疙瘩”,顶部露出一个红尖。被服厂还用从山上猎民那里收购来的兔皮制作过军、师、团的军旗和子弹袋、机枪套、帐篷、挎包等军用品。但后期抗联部队条件转为艰苦时,抗联战士更多的服装是从日伪军手里缴获或者从敌军尸体上扒下来的大衣和马靴。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军帽。北安博物馆提供 北安博物馆内抗联战斗场景的模拟蜡像。本报记者万冲摄东北烈士馆内抗联使用过的木炮模型。 本报记者陈贺摄 在四块石山附近挖出的抗联第六军第四师被服厂使用过的缝纫机。 北安博物馆提供 北安博物馆收藏的抗联战士用过的大刀、步枪。本报记者那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