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英 文/摄 八女雕像 在锅盔山的脚下,有一条小河,看去不太宽阔,却源远流长,它一百多公里长的河流,像是飘在山脉里的一条绵长丝带,沿着起伏的丘陵逶迤而下,穿过狭长的林口大地,然后注入到了牡丹江。别看这河不大,可它暴涨起来,水势不小,因而早先的满语就叫它乌斯浑河,意思是说它很凶猛很凶烈。 但是,后来这条河有所闻名还不是因为它凶猛凶烈,而是缘于“八女投江”那个英雄悲壮的故事,让世人知道了它还是一条英雄的河,是一条悲壮的河,当年这里曾洒过英雄的鲜血,弥漫过抗日的烽火。 那是1938年的秋天,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妇女团的八位勇士们,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在这乌斯浑河沿岸,同围剿的日寇展开了激烈战斗,最后她们打尽了所有的子弹,面对强敌的围攻,她们毅然决然地砸碎了枪支,忍着剧烈的伤痛,昂首挽臂走进了汹涌的河中,她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东北抗联史上有名的巾帼壮举——“八女投江”! 当年,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断言:“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果然如此。“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成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英雄史话,赢得了历史的赞誉,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你看,抗战史中有她们,纪念馆中有她们,文艺作品中有她们,学生课本中有她们,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和七十周年的两次国家主席讲话中有她们。她们若有在天之灵足以得到告慰。黑土地上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与故事佳话足以让人骄傲。那一次,我走在牡丹江畔“八女投江”的硕大雕像前,就有着这样不尽的感慨。 这次走近乌斯浑河我完全是慕名而来,因为它在我的心目中有着长江黄河一样的感觉。它是孕育英雄儿女的地方,是诞生英雄故事的地方,我觉得这片大地神奇而神圣,有一种特别地凝重,令人肃然起敬。 那段峥嵘岁月辉映的历史还在闪耀着光辉和光芒。我看见,她们同日寇激战的那个地方尚在,那是乌斯浑河对岸柞木岗子的脚下,虽然它已变成了绿色的大地,早就没了当年的模样,但历史对它的记忆没有消失。她们英勇赴难的那个地方尚在,虽然它不再是那条汹涌的河道,但那湍流里的殷红记忆依在,后来岸上屹立的那块殉难纪念碑却分外醒赫,它让人们记住她们。同时,它也在告诉人们,英雄的灵魂,英雄的浩气,永远与这生生不息的乌斯浑河水同在。我走近的那一刻,脑海里就浮现出了那八位英勇不屈的形象,她们的英雄浩气依然是气贯长虹。 翻开那部历史,你看:面对强敌毫不怯懦,面对流血牺牲毫不在惜,面对日军劝降毫不动摇,面对河水滔滔毫不退缩,她们身上透溢的是中华英雄儿女的气节与血性,这就是八女勇士的英雄魂!要知道,这八位英雄姐妹,最大的只有二十三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岁,豆蔻般的年华,青春初始的人生,敢于如此慷慨赴难以身殉国,谁人能为?可她们用壮举做出了最好回答。 其实,她们也是可以摆脱牺牲的。然而,她们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把死的选择留给了自己。在敌人获密向抗联营地包抄围剿中,是她们挺身而出,承担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面对敌多我寡大敌压境,是她们冲在战斗的前沿,与敌人巧妙周旋,把目标引向了自己,让部队突破了重围;当敌人发现她们是女战士,喊话劝降不成便猛烈进攻,哪知她们个个都骁勇顽强誓死不屈,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直至最后奔入滚滚洪流之中。 那天在纪念馆里听了她们的故事格外感动。她们都有家庭,有骨肉亲情,有的还有丈夫孩子,有的还有心上恋人,可是为了抗日大业,她们置之而不顾,辗转于西征伐日的抗战之中。像冷云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年仅二十三岁的她,早已是加入地下组织的老党员了,投入抗战后她就成为了指导员,丈夫在战斗中牺牲,出生的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后来找无下落。冷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悲切与不舍参加抗日斗争,最后在那场与日寇的决战中,眼看弹尽援绝,她挥手对姐妹们说,咱们手拉手下河,能活即活,活不了淹死也不当俘虏,决不投降!于是,她带领姐妹们奋身跳入寒冷河中,直至献出年轻生命。冷云和她的姐妹们,就是凭着这种英雄气概唱响了乌斯浑河畔的八女英雄壮歌。据说,指挥围剿的那个日军大佐都大为震惊:中国女人连死都不怕,中国岂能灭亡。这恰好说明乌斯浑河畔的英雄壮举气吞山河,中国抗日怎能不胜! 像冷云这样的故事,在这些姐妹身上个个都有,而且都很动人,不然,她们怎能凝聚到一起,会有这样的壮举!那天参观让我们眼里泛起了泪花。原来,冷云还留有几张学生时代的照片,可那些姐妹却谁也没留下一张照片,纪念馆里挂的都是后来画家按人们说的特点描绘出来的肖像,据说和她们本人都很相像。然而,她们的英雄名字和英雄故事却永远嵌刻在这片土地上。正因如此,林口县引以为骄傲荣光,他们把这乌斯浑河两岸建成了英雄的纪念地和红色旅游地,让世人永远缅怀她们,让历史永远记住她们。 八女与日寇激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