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晁元元 10月1日和3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和《鹤魂》将登上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当家掌门冯英演出前匆匆赶至家乡哈尔滨,为舞蹈爱好者们举办名为“以现代芭蕾《鹤魂》向经典芭蕾《红色娘子军》致敬”的讲座,并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座尾声,冯英带领全场人以芭蕾的手势语汇表达“我喜欢跳舞”,面对闪光灯,她的优雅神采乍又显现。 记者:《鹤魂》讲述的驯鹤姑娘的故事,发生在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鹤魂》总编导,您如何带领团队围绕“人鹤情、大爱魂”这一主题,用芭蕾形式呈现鹤的肢体形态,展现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 冯英:芭蕾舞剧《鹤魂》创作灵感来自旅行“偶得”。2008年中芭小分队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见到丹顶鹤,那修长婀娜的身影和振翅高飞的英姿给我们以震撼与感染:原来鹤是天生的芭蕾舞者!当时我许下心愿,要编创一部以“鹤”为主题的芭蕾舞剧,用芭蕾语汇塑造丹顶鹤纯洁高雅的形象。 这部芭蕾舞剧历经7年蛰伏和打磨,创作团队4次赴扎龙自然保护区实地采风,揣摩丹顶鹤的形态习性,了解养鹤人的辛勤劳作以及人鹤情感故事,为创作汲取养料,正是艺术家心中充盈着对人鹤大爱情怀的敬意,才逐步寻觅到爱鹤之“魂”根源所在。 剧中,出自养鹤世家的梦娟,怀揣与鹤为伴的梦想,毕业之际惜别恋人返乡逐梦。在鹤场艰苦的环境中,梦娟经过努力赢得鹤群的信任,却在一场暴风雨中为保护受伤鹤王身陷沼泽遇难。梦娟爱鹤之心幻化为魂召唤鹤群,久久不愿离去的鹤王与梦娟之魂惺惺相惜。《鹤魂》呈现的是一场对青春与生命的礼赞,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芭蕾《鹤魂》与经典芭蕾《红色娘子军》一样,传递着一种信念,人应该有献身理想、回馈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我是从黑土地走出的人,如果说《红色娘子军》让海南岛的万泉河、木棉树走向世界,我用《鹤魂》向家乡致敬,也把家乡人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记者: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蜚声海外,到《牡丹亭》的后现代实验,又到冰城上演的《鹤魂》,中芭一直在走芭蕾民族化道路,中芭近年在打造中国题材原创舞剧和东方芭蕾语汇等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冯英:《大红灯笼高高挂》欧洲巡演时,意大利评论家认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艺术作品的最高呈现”。《牡丹亭》传达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在许多舞评人心中,可与经典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丹顶鹤在中国象征吉祥、高洁、忠贞,芭蕾舞剧《鹤魂》以“人鹤情、大爱魂”的主题,体现的是“鹤如我、我如鹤”的“天人合一”的东方情感。作为“自然界的舞蹈家”,丹顶鹤以优雅独特的体态入舞,似乎要改变中国观众心中芭蕾与天鹅之间根深蒂固的联系,同时,秧歌和街舞语汇的植入,也体现中西融通的艺术视野。睿智灵动的编舞风格,为整部舞剧带来时尚、现代的气息和国际化制作水准。 记者:作为第三代“琼花”代表,“琼花”是您芭蕾人生的重要舞台形象,《红色娘子军》则是中芭镇团之宝,在几代中国观众心中,它是一种青春追忆,也是一种精神慰藉,您认为《红色娘子军》52年久演不衰的魅力在哪里? 冯英:《红色娘子军》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重要符号,不仅因为它革新了舞蹈语汇,更因为它让更多人了解到芭蕾舞的使命感,而新一代观众则爱它舞段的丰富性,音乐与舞蹈的高度契合。在当代语境下,有人欣赏它诠释的战争美学,也有人单爱它的画面变幻。 《红色娘子军》52年累计演出近4000场,1992年复排后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收获掌声,它骄傲地保持着初创的面貌。在国际舞评家眼里,它的中国戏剧走向和叙事风格,打破了古典芭蕾的束缚。在法国巴黎歌剧院上演时当地人感慨,“它的音乐昂扬激越,让人想起《马赛曲》,衬托出男主人公的有智有谋和英雄主义气概。”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演出时,他们又惊诧于手动绘制的布景。 记者:从白淑湘、赵汝蘅等前辈开始,五代琼花驰骋中国芭蕾舞台,每一代都有新的阐释,新的亮点,请您评价新一代琼花的风格和特色。 冯英:《红色娘子军》是各代中芭演员的必修课,它几十年的演出历史也如人的一生,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采。从气质上看,第一代更接近舞剧描绘的时代,每一代琼花会为角色注入不同的新鲜气息和时代内涵,新一代的琼花充满朝气,审美也更接近国际视野。 记者:有人说,芭蕾作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用肢体和脚尖的艺术表达纯美的情感,请谈谈在中国,芭蕾如何走出象牙塔,让更多的人喜爱? 冯英:2010年,中芭芭蕾创意工作坊应运而生,这一创意构想使中芭进一步将艺术与市场接轨,使之成为中芭的有效品牌。“三足鼎立”是中芭近年来的重要方向:一是创作以中国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为蓝本的原创舞剧,如《红色娘子军》、《牡丹亭》等;二是保留古典芭蕾剧目,舞者需要跳古典芭蕾提升基本功;再就是现代芭蕾作品。中芭始终努力使芭蕾艺术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以便让更多的百姓欣赏到芭蕾的独特魅力。 上图为冯英。本报记者晁元元摄 下图为芭蕾舞剧《鹤魂》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