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王振良摄
玉米收获现场。省农业系统宣传中心提供
有机鸭稻米种植基地一角。本报记者王振良摄
机械收割现场。 省农业系统宣传中心提供
□本报记者张桂英宋晨曦 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入黄金期,举世瞩目——2016年的农业生产,是在辉煌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展开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玉米压库过剩,大豆出现短缺,收储政策调整,增收难度增大…… 怎么办?“十三五”开局元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必然地走进农业大省的春天。 谋动:谋丰产丰收之篇布结构调整之局 在我省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背景下,单纯以产量论英雄的时代已成为过往。 今年2月,省委书记王宪魁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做做加减法,核心要求是围绕人的消费需求进行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数量充足、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产品供给。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着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我省农业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谋定而后动。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我省确定了“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的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坚持适区适种,分类指导,优化布局,努力打造松嫩平原优质玉米、三江平原和江河谷底优质水稻及北部优质麦豆薯生产带,稳步提高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与此同时,积极推广米改豆、米改麦、米改杂、米改经、米改饲等种植模式,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发挥我省绿色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培育绿色生态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我省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 春种结束时,变化已然呈现。据统计,全省种植结构呈现“一减七增”,即玉米面积调减,水稻、大豆、小麦、杂粮杂豆、薯类、经济作物、饲料饲草面积增加。其中玉米面积调减1922万亩;退回一个积温带玉米面积超过1000万亩;高淀粉、高赖氨酸等加工型专用品种,玉米面积达到9000万亩以上;重点推广了五优稻二号、龙稻18等20多个水稻优质品种;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 支撑:聚全局洪荒之力强内生动力基础 农业结构全局统筹拉开了转型发展的序幕,新目标、大视野搭起更广阔的舞台,高站位势必要求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强筋壮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接连发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物质基础“坚如磐石”,农业综合产能显著提升。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水稻智能催芽和大中棚化高台育苗基本实现全覆盖,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目前,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05%;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2016年各市(地)批准建设现代农机合作社121个。在合作社内,以入社土地分配为主、国投收益平均量化的收益分配总原则,让农业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到入社农民。 今年以来,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我省深挖农业科技增长内涵,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效果明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三减、农业面源污染和“互联网+农业”,启动了建设玉米、大豆、水稻、经济作物、杂粮、农机装备等6个科技协同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体系,在育种、栽培等农产品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转化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循环农业及秸秆综合利用等八项重大农业新技术248个、示范面积3500万亩;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个,辐射带动面积5816万亩、农民419万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670人,烘干塔操作手310人,基层农技人员5550人。 以农业良种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推动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落实国家级、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点28个、四大作物品种试验点121个,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优质品种96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在我省高寒、高纬度地区获得突破。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专品种覆盖率达到94%以上。 持续:绿色发展新引擎丰产增收可持续 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下,不断出台的强农惠农举措,给予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更大的政策支持,不但奠定了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基础和发展后劲;更指明了集约发展、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进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环境承载的关系,科学确定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生产区域布局。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我省积极推动农业“种得好”、“卖得更好”,在“卖得好”上多下功夫——大力支持生态龙江、金农网、黑龙江省大米网、绿色食品微商城等电商平台建设,注册用户量、线上营销额稳步增长。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大豆、杂粮等网络众筹活动,带动全省农产品众筹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加黑龙江绿色食品(北京)年货大集、2016黑龙江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等大型展会,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进一步深化产销合作,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创业、农民增收、农产品营销——年初以来,一系列专题会议相继展开,一个个实招接连推出,精准发力的组合拳,拳拳瞄向一个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结构调整、“三减”扩面、发展畜牧产业、市场营销促、产业融合、农民创业、产业扶贫、深化改革、保险减损、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春华秋实,十个方面的组合拳,终于结下了农民增收的累累硕果。 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通过落实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4000亩,带动增效90万元以上;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节约成本170万元。 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生猪养殖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结束了长期亏损局面,今年的个别月份甚至创下了近几年来的最高价,对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前三季度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牧业收入为69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 记者从省农委获悉,截止到9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30个,同比增加50户,带动基地能力进一步增强。386户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了稳固的利益关系,全年农户可从龙头企业方面获得保底、分红收益近150亿元。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430家,经营收入达22亿元。截至三季度,全省农民创业人数达到95.8万人,同比增长35.9%,农民创业纯收入达204.7亿元,同比增长38%。农民创业大军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脱贫攻坚、增收致富,推动全省经济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