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翟孟义在家中雕刻木雕。本报记者陆少平摄
□本报记者陆少平 12月15日,特别寒冷的冬天。在阿城,71岁的我省民俗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翟孟义寒冷的住所,一个默默雕刻木雕的人,没有资金,没有徒弟,只有坚持、再坚持。他的背影让人感到十分寂寥。这是我省民间民俗艺术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民间艺术正在不断的发展,艺术队伍不断扩大,门类从少到多,一些失传的民间艺术工艺也不断地被发掘整理出来,形成了民间艺术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由于民间民俗工艺品的制作分散,有些民间民俗工艺品传承人“后继乏人”,使得一些具有我省特色的民间民俗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显得格外重要。 匠心独运留住乡愁 民间手艺搭台唱戏尽显多元魅力 省民协负责人蒋丽丽透露,目前我省民协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共有1458人,我省民间文艺较为活跃的类别主要有赫哲鱼皮文化、鄂伦春桦树皮制作、剪纸、黑陶、木艺、杨树皮画、蛋雕、布艺、葫芦画、麦秸画,面、泥塑,铜、铝雕等十二种。主要代表人物有刘升、陶丹丹、尹伊军、翟孟义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雪博会”、“民俗文化节”、“哈洽会”、“文博会”、“中秋文化节”、“动漫周”等民俗艺术各种活动在我省遍地开花。以哈尔滨为例,从1998年11月开始,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探索了民间艺术品市场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哈尔滨民间民俗的种类非常丰富,而且逐年增加。2006年到2016年,新增门类17个,现共有40个类别、160余个小类,数百个民间艺术品种。哈市民协秘书长刘爽介绍,2011年,哈市文联打造的巴洛克南三道街四个民间艺术精品展示基地,把哈市具有代表性的42个艺术种类、430件作品的民间民俗艺术精品集中于此。巴洛克民俗展览馆目前为止已接待了国内、国外10万余人次。通过“哈博会”,打造了哈市一大批在各个艺术门类中具有着牵动力、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艺术家,他们中间有人由原来的不为人知,到现在摘得国家级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项“山花奖”、“民间艺术家”的称号。目前,“哈博会”已成为了展现我省、哈市民间艺术的一个名牌,实现了挖掘民间艺术宝藏,弘扬黑土文化,展示北方民俗特色,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目标。 佳木斯民协主席吕品表示,近几年,佳木斯市共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同江市筹资5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的中国赫哲族博物馆,现有文物及各类展品1500余件,是全国唯一的一座藏品较丰富,风格独特,能较为全面展示和介绍赫哲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渔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民族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万多人次。此外,佳木斯市还建立了赫哲族文博馆、伊玛堪传习所、鱼皮技艺传习所等。 后继乏人精品难再 老民俗工艺品陷“断档”危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民间民俗艺术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全省各地民间民俗艺术有的已经融入了旅游和各类文化活动。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民间艺术长期健康的发展,仍是一个严峻的任务,还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承人匮乏,部分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 71岁的翟孟义是我省木雕非遗传承人,现居住在哈尔滨市阿城区。翟孟义的木雕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代表作如脍炙人口的“东北十八怪”“老夫老妻”“关东十二将”等早已誉满全国。翟孟义的民俗作品周期长,学习起来短期内又看不到什么效益,连生活都困难。翟孟义所带的3个徒弟已于几年前离他而去,目前,进入暮年的翟孟义仍坚持着创作。在他的住所,记者看到到处都堆放着他的木雕作品。 翟孟义说,今年的冬天特别冷,雕刻的时候经常连手都冻得不好使了。 据了解,部分民间艺术门类停留在“小、弱、散”的状态。就整个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艺术品题材形式单调,降低了人们对民间艺术品的购买和收藏的兴趣。此外,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经费缺乏,也是当前民间艺术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民间艺术的机构与队伍的设立、保护民间艺术珍贵资料所需的硬件设施、以及检索和开发工作等,均需要一定经费。目前,由于没有专项经费,难以进行。此外,产业化发展缺乏基础硬件条件,尚无民间艺术品常年展示销售的固定场所。 齐齐哈尔市民协主席李伟表示,该市民间文艺发展势头良好的项目有玛瑙、剪纸、芦苇画、满绣等十余个项目,有些民间艺人限于生活、工作、工作室等客观因素制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古老的小作坊个体行为、处于后续无人传承等尴尬境地。 在鸡西,当地民间文艺活跃、最受社会欢迎的样式和种类有女红编织、书画作品、刺绣、剪纸、雕塑、浮雕等等,其作品多次与省内外合作展览,并且多次与港澳台艺术家协会进行交流办展。鸡西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袁文祥表示,鸡西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历来依托于个体、家族式,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亲授方式,之所以依靠这种方式,主要原因还是出于两个缘由:一是民间工艺与家族家庭生计关系太紧密,以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一些特别重要的祖传手艺甚至不可能传递给“外家人”,只能通过传给家族子弟来延续“香火”。这样的传承就造成了这些民间工艺长期格局狭小、规模有限、技艺难以提高,稍有意外,则中断了传承。二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 一些专家表示,传承人的情况令人堪忧,一是生活没有保障;二是技术保护难以到位;三是政策支持欠缺。有的民间艺人在这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但是做出来的工艺品能获奖、能参展,只是有价无市。有时连价都谈不上,使得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所生产的工艺品销不出去,被迫转行。 融合创新加大保护 让“非遗”活在老艺人的手中 一些民间民俗工艺品专家表示,民间艺术创作者的经济状况不佳,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从事民间民俗艺术品创作的人员,多数是农民及下岗职工,多数人员缺少固定经济来源,生活不富裕、创作资金不足。此外,民间作品的创作大都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有的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即使坚持进行创作,还要顶着家庭生活艰辛带来的窘困。因此,精品创作受到资金不足的制约。由于民间民俗艺术品在创作上、制造上周期长、费工费力,即使艺人坚持进行创作,仍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哈市民协秘书长刘爽透露,在每届的“哈博会”上都会拿出系列的艺术精品,作品可称为高、精、尖。有的精品创作受资金不足,原材料缺乏的困扰,工艺等方面无法充分发挥,制约了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经济状况的影响,当前,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创作队伍老龄化,年轻人寥寥无几;一些濒临失传的门类急需深度挖掘、保护和及时抢救。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部分艺术种类濒临断档。民间艺术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到位,民间艺术的保护才会得以实现。 翟孟义告诉记者,其实从事民间民俗艺术家不算少,对于他们来说,一是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宣传我省的民间民俗工艺品,让文化传承变成一种市场行为,为传承注入新的血液,这样,才能使那些真正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民俗工艺品的保护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