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或许一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一片荒芜,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没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然而,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东岸的一处牡丹江流域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莺歌岭遗址,却让世人看到了这里远古时的文明与发展。 1963年,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曾对莺歌岭文化遗址进行挖掘。遗址包含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上层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应为商周之际;下层文化较上层文化更早,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考古专家在上层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原始小型陶制艺术品和大量农具,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较稳定的农业生活。 目前,黑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13件陶猪,即为当年在莺歌岭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它们造型惟妙惟肖,体态各异,形象逼真,可谓原始匠人的杰出作品。可惜陶猪之中多数已残损,只有5件较为完整。这只长5.1厘米、高3.6厘米的黑褐色陶猪(左一)形象最为生动,它仿佛受到了外界的某种惊吓,两耳竖起,后腿用力蹬,做奔跑状;旁边的幼猪(左二)虽仅仅用泥球简略加工而成,却显得肥胖溜圆,格外小巧可爱;再看这只姿态悠然、体态匀称、比例得当的母猪(左三),可能是这里身材最“魁梧”的,它身长6.9厘米、高4.6厘米,尾巴自然地搭在丰满的臀部,以小木棍所戳的两个三角形小孔作为眼睛,却使其显得异常活泼;瞧这带有明显野性的公猪(右二),它长6.0厘米、高3.9厘米,脊背高耸,吻端前突,躯体稍瘦,四肢短小,前肢却占有较大比例,可能是刚被人类驯养不久的野猪,是野猪向家猪过渡的品种;最后再来说说这只身材适中的猪(右一),它脊高耸,嘴闭拢,无目无尾,长有5.5厘米,高达4.1厘米。 从这5只形态各异、手工捏塑而成的陶猪中不难发现,之所以有这些栩栩如生的写实作品创造出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生活有着深刻细致的观察。它们的出土,在成为研究早期家畜饲养和原始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的同时,更能让现代的我们以此来还原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风貌。 (黑龙江省博物馆张尧蒋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