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是抓手 □本报记者曲静 绿水、青山、黑土地……黑龙江的农产品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信用。可关键是,这天然信用如何转化为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重要力量? 前不久,农业部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农业品牌化,让天然信用“嬗变”为消费者叫得响的品牌,市场上有辨识度的“金字招牌”,是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的重要一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品牌建设,其中,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专家们的关注点。 “要解决当前黑龙江农业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着力点就是发展农业品牌,尤其是区域公共品牌,”省农委相关人士说。 事实上,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实践,并初尝甜头。 639.55亿元!这是刚刚过去的2016年,五常大米品牌的价值。仅一年时间就增值213.63亿元! 价值的提升,早已辐射到五常大米的种植户。在五常市卫国乡长安村,正准备今年春耕事宜的村民董殿久,喜滋滋地算了笔账:去年水稻收购价2.5元一斤,有机种植的水稻价格更高,一斤就比前年涨了四五角钱,每亩稻田可增收400元到500元,他自己种的40亩水稻就增收了好几万元。 品牌建设,一靠创建,二靠吆喝,三靠维护。前不久,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来我省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开出药方。他特别提醒,要注重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避免公用品牌的滥用和自相残杀。(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五常大米就曾深陷假冒伪劣盛行的危机漩涡,也由此打响了从省到市到县的“五常大米保卫战”。在稻种经销、水稻收购过程中启用五常优质水稻溯源系统,“五常臻米网”作为五常市政府官方唯一指定网站,只有通过检测的产品才能进入其中,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就能确认买到的是不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品牌保护、强化营销、互联网+……多管齐下,五常大米保住了“金字招牌”,市场接受度和信任度不断增加,并逐步挺进高端大米市场。 唐仁健认为,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需要使品牌农产品有一个可追溯、稳定可靠的经营主体,让这个主体为农产品的品质信用担保,让品牌农产品卖上好价格,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质的正向激励机制。 企业无疑是品牌经营的主体。但品牌小散弱,形不成市场关注度,则一直是我省中小企业创建农业品牌的痛点。 “地道龙江”——一个新的区域公用品牌的崛起,正在试图给出解决企业痛点的方案。“北味”、“冰地”、“神顶峰”、“阿妈牧场”、“天锦”、“天企”、“和粮”……这些在各自市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江品牌,共用一个“大名”——“地道龙江”。同一LOGO,同一形象,抱团成长,聚集零散品牌规模效应叠加,形成高市场识别度。 地道龙江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袁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品牌+”的全产业大平台,以品牌管理公司为平台,众筹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企业,实现优质资源极致整合,从而刻画出代表地地道道龙江农产品形象的区域公用品牌。 且看“地道龙江”掀起的市场波澜:2015年9月,横空出世;到去年底,已分别研发了商超渠道、餐饮渠道和订单农业礼品卡、企业定制等近100款新品,并已设立北京、南京等30多个门店,电商渠道利用已经建成的物流节点开辟了全国一件代发业务,与全国各地20多家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全渠道启动市场开拓项目,还引来了资本大鳄…… 与五常大米一样,地道龙江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诞生、发展,离不开政府公信力的背书。 “我省农业品牌的塑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如北大荒、完达山、黑森等还为数不多,协会注册‘地道龙江’品牌,就是利用政府的公信力为龙江绿色食品产业背书,用平台思维做大品牌,将天然信用转化成消费者能够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好品牌,从而提升市场话语权和实现品牌附加利润。”省贸促会会长、省绿色食品展销协会会长鄂忠齐说。 黑龙江省品牌战略促进会也在行动。副会长陈景泰告诉记者,今年的主要工作就是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大力培育龙江特色品牌,将同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品牌建设促进会联动,共同推进中国东北大米产业集群品牌和黑龙江品牌价值评价项目的实施。还将开展黑龙江品牌日、黑龙江品牌节、黑龙江品牌博览会暨名优产品国际展销会、黑龙江品牌购物节等系列品牌培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