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宝林 马云霄刘亿服 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采访期间,适逢国内的哈尔滨大剧院在上演俄罗斯“航母级巨制”歌剧《战争与和平》,演出时长近4个小时,据说两场演出都爆满,甚至连加座都一票难求。这不由得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早就听说俄罗斯歌剧举世闻名,俄罗斯人“爱戏剧就像爱空气”,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耳闻不如眼见。我们决定,找机会去这里的剧院亲身体验一下。 那天下午采访结束后,我们路过哈巴罗夫斯克边区歌剧院。窗口公告板上写着当月上演的剧目预告,平均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场。 (下转第二版) 观众购票准备观看演出。 本报记者陈宝林摄 杨廷制图 (上接第一版)当晚六点半有一场舞台情景剧上演,剧名是《玛丽娜夫卡的婚礼》,票价300~500卢布,折合人民币30元到50元,此时已陆续有一些俄罗斯人在售票口前排队买票。 18时20分左右,剧院里灯火辉煌,人来人往。许多穿戴考究、妆容华丽的俄罗斯男女走进剧场,每个人都神采奕奕,脸上带着微笑,如节日般的喜庆。在剧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大家把外衣和随身包裹存放到了储衣间,依次入内就座。 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剧场,共分上中下三层,装饰以暖色调为主,华贵大气。每层都几乎坐满了观众,但年龄结构却很迥然不同。第一层观众以老年人为主,女性居多;中间的一层多数是中年人;最上一层,就是年轻人的天地了。20岁左右的俊男靓女,金发碧眼,顾盼生辉,甚至还有十几岁的学生模样的男孩和女孩。大家都很安静,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没人大声说话。 场内灯光一暗,深红的天鹅绒大幕缓缓拉开——演出开始了。 演员们表演很卖力,因语言不通,我们只能看热闹,但观众的文明素养让人印象深刻。演出过程中,大家都神情专注,绝无随意走动、打电话或拍照现象发生,甚至连声咳嗽都听不到。而每当一幕落下,或是剧情启承转合时,现场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来。 中间休息期间,观众走到大厅里,有的坐在沙发上喝杯热咖啡,还有的在廊间悬挂的一排排照片下驻足端详点评。据介绍,这都是曾在该剧院演出过的优秀演员、人民艺术家。在俄罗斯,文艺工作者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尤其是获得“人民演员”和“功勋演员”称号的艺术家,收入要远高于普通民众。也许这就是其戏剧文化能够保持繁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俄罗斯人对戏剧的痴迷,不分男女老幼,不论阶层。在网络普及、社交平台众多的今天,他们还能关掉手机,坐在剧场里静静地享受几个小时的戏剧时光,难能可贵。对俄罗斯人来说,上剧院观剧,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契诃夫所写:没有戏剧,无法生活。 而戏剧,也成为中俄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据了解,俄罗斯那乃族民族歌舞团曾与抚远赫哲族群众在乌苏里江畔共同表演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歌舞曲目,以庆祝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授牌。抚远市组团参加了在哈巴罗夫斯克扎伊姆卡举办主题为《朋友你好!》的年度中俄国际友谊节,与俄远东6个民族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合作,表演了各自拿手的民族歌曲和舞蹈。 这些丰富多采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但有助于双方彼此了解,增进国际友谊,也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商机。在国内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哈巴罗夫斯克市的一些戏剧社团纷纷把目光瞄向了中国的演出市场,一些经典戏剧曲目和优秀的演员活跃在中国的许多城市舞台上,带给中国观众美的享受。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