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晁元元 人人心中有个麦克白 4月29日30日,比利时导演卢克·帕西瓦尔与俄罗斯波罗的海剧院合作,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了“最有深意”的莎翁经典《麦克白》。 舞台空间中斜穿着线条装置,背景中的女巫、男孩梦境般穿梭行走,剧中人无论班柯还是国王邓肯都沦为超级龙套,一个中年发福的大胡子麦克白,在不停地幻听,独白,妄想,狂躁,痉挛。慕名到场的剧迷惊呼这一版《麦克白》“很烧脑”,有观众一次没看懂为解开谜团饶有兴致地连“刷”了两场。 麦克白是谁?一个罪犯,一个弑君者,一个听信老婆的软耳根男人,但是他也曾是一个英雄,勇敢无畏所向披靡。在他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叛徒和暴君在犯下巨大罪过后,被恐惧和罪恶感驱使步步走向灭亡。 也许你不熟悉莎翁原著而被眼前“后现代”呈现搅得很懵懂,也许讲俄语的麦克白让你感到种种不适应,但是对人性的解读永远会让你产生“代入感”。剧评家常晓华观剧后认为,卢克·帕西瓦尔的确是一位思想新锐的导演,他将传统的戏剧故事以现代语汇诠释,开场的接近7分钟面对一只水桶的沉默,考验着全场观众的耐心。 “大段的台词被删去或重组,水、水桶、纸王冠,布景和道具充满着暗示和象征。”常晓华这样解读卢克·帕西瓦尔版《麦克白》,“这其实也是一部心理剧,黑空的舞台,刺耳的音响,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人性的泯灭和摧毁,心灵激战矛盾交错,无法言说。” 世界上最好的戏剧长什么样? 卢克·帕西瓦尔一直致力于回归莎士比亚。2010年第一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他的《哈姆雷特》被赋予了充满创伤、又具有童话内涵的全新语言,舞台上,一堵由上千件挂起的军大衣竖起的高墙,赫然出现两人分饰哈姆雷特的样貌。他还执导过一部《痛苦之王》,改编于莎士比亚经典剧目《李尔王》,表现了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满口胡言,时常将自己想象为李尔王。 《麦克白》一直使卢克·帕西瓦尔着迷,他把这部黑色戏剧称为史上最震撼人心的诗篇之一:“一个寓言般的噩梦,一个蠢货口中有关生死的故事,一种摆脱孤独、寻找归属的热切需求”。他曾三次将《麦克白》搬上舞台,因此完全吃透了这部莎士比亚最短的悲剧,此次呈现在舞台的《麦克白》,不足一小时三十分钟,削去多余的皮肉,保留了最本质筋骨。诗人桑克认为,新一版截取“戴冠”前后重要片断,是原始版本中的精髓,编导用心良苦,没讲传统故事,无戏剧矛盾冲突,你熟读《麦克白》,就会在剧中找到与其相呼应的比喻和影射。“而且麦克白夫妇饰演者演技爆表,一举一动拿捏得刚刚好。” 无疑,《麦克白》为人们展示了另一种戏剧的存在,没有插科打诨洒狗血,也不迎合所谓经典戏剧的俗套,除了娱乐和说教功能,它以思考和灵魂为舞台漫步的终点。有人感慨,“剧院已经成了这样的场所,我们有机会通过对某个主题的共同理解,获得心灵的彼此凝聚。” 没有一种观看方式是不正确的 卢克·帕西瓦尔1957年5月30日生于比利时罗梅尔,1999年他用壮观的莎士比亚马拉松戏剧形式排演了12小时剧目《战斗!》获得成功,一夜成名。 15岁时卢克·帕西瓦尔牢牢记住了戏剧老师一段话:“戏剧创作在易逝的流沙上”。这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戏剧所追随的是一条指引人们通往拒绝被定义、被解读、被评判的精神之路,这恰好正是莎士比亚多数戏剧中的核心思想:一段充满失去、需要不断放手的旅程,看似痛苦,却可能在尽头收获内核的升华或自我的实现。 从2010年至今,卢克·帕西瓦尔已经是第四次来到中国,算是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熟客了。大约10年之前,林兆华在德国看了一部戏,于是在心中萌生出在中国举办一个戏剧节的想法,这部作品就是帕西瓦尔导演的《哈姆雷特》,后来它也成了首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作品之一。2011年和2016年,他的作品《在大门外》《前线》在京津上演,收获了观众与评论界的一致赞誉,前者改编于德国“废墟文学”代表作,后者脱胎于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 如何观看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有人说,对莎士比亚的不同理解和想象,形成了不同舞台创造者的动机,你明白此中含义,就不会纠结于不同版本麦克白的外在形式。“没有一种观看方式是不正确的,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心走。”行家认为,戏剧中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能看到多少因人而异,有点滴内心触动即是收获。 图为《麦克白》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