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湘竹董云平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各类形式丰富的阅读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到“阅读书籍”的大军中来。“龙江读书月”活动作为我省传统文化品牌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从“读书日”到“读书月”,如何让阅读习惯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读书日”或“读书月”期间的活动中。 阅读应成为生活常态 80后的职场妈妈于冰虽然每天都在孩子和工作之间忙的马不停蹄,但她依然每天都会坚持阅读。在她的眼里,阅读有很多种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你保持探索新知的能力并且每天坚持下去,就是阅读。 在黑龙江大学国学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关健英看来,阅读是增进科学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精神力量。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注定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民族。同样,一个缺乏读书氛围、文化氛围的省份,也很难凝神聚力,为经济崛起营造浓厚的精神氛围。近日通过的《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让我们看到我省在促进全民阅读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支持力度,感受到省里建设书香龙江、提升文化品位、增进竞争软实力的决心。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珊珊认为,这一决定的出台为每一个公民平等享有阅读权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力而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新媒体时代传统纸质阅读日渐式微,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终端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感官阅读,使得公众阅读更多停留在分散化、热点化的浅阅读层面,从而淡化了阅读者的深度思考,疏离于体会阅读的美感,感悟文字的魅力。个体阅读是公民个人的小事,但全民阅读关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事,不容小觑。全民阅读立法,彰显政府的文化责任,明确政府主导,完善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开展“龙江读书月”等活动,搭建阅读平台,实现资源对接,为开展全民阅读培育重要的推广力量;政府责任主体的明确,有利于统筹规划各类资源配置,从而为公众营造浓厚良好的阅读氛围,提供便利安静的阅读空间、优质免费的图书资源,调动公民阅读积极性,引导热爱阅读的文化风尚,培养全民阅读的社会习惯。 全民阅读需全社会努力 关健英说,现在人们的读书氛围是比较淡漠的。有的人家房子很大,但没有书房;有的人家即使有书房,书柜上也摆满了各种书籍,但“装饰”的成分大于阅读本身。即使是在馆藏丰富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去借书仅仅是为了写论文、交作业,阅读并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更不要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与数据时代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有关,但必须承认,书香、书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诸如这些古人所津津乐道、推崇有加的与阅读有关的字眼,正在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推进我省的全民阅读要提升到全省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要摈弃唯GDP的思维导向,更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阅读来改变社会的精神气候,很难一蹴而就,更没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全省人均每年多读几本书,在GDP的排行榜上不会有什么体现,但从深层来看,却可以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终将提振全省精神,助力经济崛起。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如何让阅读成为习惯,需要我们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关键英建议,推进我省的全民阅读要紧密结合我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利用我省“龙江讲坛”等文化品牌平台,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系列讲读活动;利用电视媒体,开展“书香家庭”电视竞赛活动;利用报纸,开展“书香龙江”征文活动等等,营造全民阅读的气氛。 全民阅读应摈弃功利性 于冰认为,即便在“世界读书日”和“龙江读书月”期间,若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依旧不会阅读。让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从书店的角度来说,就是多组织创办各类读书会,形成学习型社群,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张珊珊说,全民阅读立法充分调动了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改善国民的精神风貌。使得全民读书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终身化的行为。有利于培养注重思考与人文情怀的深度阅读,使阅读者不局限于应用性、功利性的阅读,从而更深切地体会阅读的乐趣与魅力,感受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涤荡。 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方面需要社会整体阅读环境与氛围的改善。同时,需要从童年到成年的长期培养。儿童成长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言传身教,通过家庭阅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陪伴,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与心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