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张迎 杜晓琳 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础,也是我省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 哈尔滨职业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不相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经费投入不均衡、职业院校基础建设滞后、内涵发展水平需要提升、产教深度融合不够、职教集团(联盟)引领带动作用不突出、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社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哈尔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校企合作产教多元和大力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则,立足高素质高水平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完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参加的合作协调机制,组建专家调研组,加强职业教育调查研究,超前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实施针对性培养,使技能人才在总量和结构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对招商企业、新建大项目用工需求的预见性,建立合作培养与培训机制。支持引导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合作与交流,以国家新近发布的《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为契机,与深圳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就业基地。完善哈尔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服务动能转化和产业升级,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做强传统专业,培育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树立大职业教育理念,以战略眼光、现代思维和国际视野,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构建中职高职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互通,公办民办共同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加强职业院校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明确教学标准、充实课程内容,打造特色精品专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高级专业教师比例,支持职业院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工匠大师任专兼职教师,健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互聘机制。落实职业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办学自主权,中职学校教师系列副高级以下职称实行自评直聘,组织开展正高级职称评聘工作。协调解决民办职业院校外聘教师的职业资格证和职称晋升等实际问题。坚持以德树人,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做到德技双修,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重点教学内容,贯穿职业教育全过程。以实行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为载体,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知认可度。 三、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挥职教集团(联盟)的引领作用。强化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依托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多元办学格局,使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聘请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并全面推广,推进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新型学徒制试点。加强职业院校与省内外大型国有(民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用工无缝对接。做实做强职教集团(联盟),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混合制、集团化”发展。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品牌专业,培养技能人才,增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及核心竞争力。 四、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覆盖全体、贯穿终身的培训体系。建设以骨干职业院校为依托,集职业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职业训练院。建立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实施技能人才创业创新创优推进计划,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技能人才参与创业创新。 五、扩大宣传提高认识,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宣传力度,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风尚。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拓宽其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对全日制职业学校取得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毕业证书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政策上与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人才同等对待。定期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评比奖励活动。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金支持,增加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落实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参与办学。加强县(市)职教中心建设,按照“一县一中心”的原则,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充实教师队伍,采取市区职业院校教师对口支援县(市)方式,扶持涉农专业,使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培养农村贫困地区急需的技能人才,用现代职业教育阻断贫困际代相传。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