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陆少平 哈尔滨的六月格外迷人。18日至24日,2017中国·俄罗斯电影节在哈尔滨举办。2017中国·俄罗斯电影节是第四届中俄博览会和第二十八届哈洽会重要活动之一。本届电影节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俄罗斯文化部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俄方Kinof est电影节公司承办,中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哈尔滨演艺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俄电影节期间在哈尔滨市万达影城中央大街悦荟广场店,共展映俄罗斯电影《俄罗斯之锤》、《爸爸做的早餐》、《地震》、《医生》、《大村庄的热情》、《离春天还有三天》、《破冰船》7部优秀影片。几天来,热情的哈尔滨观众纷纷走进电影院,近距离感受当代俄罗斯电影的魅力。 《破冰船》破冰不仅在海洋 省社科院研究员丛坤观看了《破冰船》。他表示,《破冰船》属于海难片,这类影片主要围绕灾难来写人的情感纠葛,代表性作品是美国大片《泰坦尼卡号》,而《破冰船》的艺术探索富有俄罗斯风格。影片主要描写上世纪80年代,一艘苏联破冰船在南极遭遇冰裂受困的故事。俄罗斯人对历史究竟持怎样的态度,可否做出有价值的反思?这部电影是一种回答。影片一开始就凸显破冰船船员中潜伏的矛盾,破冰船遭遇冰裂,一位带狗的船员在甲板上与狗一起落入海中,船长彼得罗夫积极组织营救,但救上来的只是那只惹麻烦的狗,而主人却永远沉睡在冰冷的海水中。这是个不祥的兆头,可怕的冰山就在面前,彼得罗夫航海经验丰富,而船员们本应齐心合力,共同应对眼前巨大的风险,而班尼克却有意觊觎船长位子,发电报给上级部门,夸大事故,将责任全推给彼得罗夫,上级不考虑此时换将对这艘已临险情的破冰船意味着什么,一封电报将彼得罗夫撤职,直升机送来继任者格里高利维奇。格里高利维奇船长十分官僚,登船即发出一道道命令,致使破冰船险象环生。今天,一些青年观众不接受格利高利维奇这个人物形象,认为他太脸谱化了,但在那个时代,这一人物形象是十分真实的。《破冰船》在展现官僚丑陋现象之时,引发观众对丑陋现象背后进行思考。此外,在批判、反思的同时,也展现被压抑被扭曲的人性。可以说,这部影片为我们了解今天俄罗斯如何认识如何反思历史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 新生代作品展现新传承 哈尔滨影视家协会秘书长肖伟认为,俄罗斯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国产电影的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电影事业。近年来俄罗斯推出一系列蜚声国际的经典佳作,如《哭泣的沙皇》获威尼斯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守夜人》、《斯大林格勒》、《圣诞树》、《八月八日》也都取得不俗的电影票房,艺术片与类型片齐头并进,科幻大片也频现国际市场。 肖伟表示,现代俄罗斯电影以艺术探索著称,有很强的思辨力和想象力。以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母亲》以及塔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邦·达尔丘克的《一个人的遭遇》、丘赫莱伊的《士兵之歌》、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绍敏夫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米哈尔科夫的《办公室的故事》与尼斯塔·米哈尔科夫的《烈日灼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艺术家与优秀经典电影作品的带领与熏陶下,涌现诸如参展哈尔滨中俄电影节的新生代电影人的作品《破冰船》、《俄罗斯之锤》、《离春天还有三天》、《地震》、《爸爸做的早餐》等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本土文化为着眼点,在故事创意上充分体现俄罗斯特色和民风民情,侧重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苏联电影给予我们几乎一个时代的记忆,至今我们仍能回忆起《雁南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等诸多经典老电影,耳边也不时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美妙悠扬的旋律,相信通过中俄电影节这样一个艺术纽带,两国电影艺术家定能携手铸就电影艺术的辉煌。 《俄罗斯之锤》“黑色”之后是阳光 影评人阎逸对《俄罗斯之锤》情有独钟。阎逸对记者说,《俄罗斯之锤》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MMA冠军选手维克多的故事,故事本身谈不上特别:绰号“锤子”的维克多一直想赢得世界冠军的头衔,但他两次得罪幕后黑手“鲨鱼”,一次是拒绝合作打假比赛,一次是因为“鲨鱼”喜欢的女人维拉而遭到追杀与设计。经过一段刻苦的训练之后,在车祸中严重受伤、没有完全康复的维克多,凭借自身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世界冠军里维拉,并最终杀死“鲨鱼”。这个故事没什么特别,也许70后导演努尔别克·埃根意不在此。埃根将观赏性、娱乐性、竞技性、青春的励志以及人生境遇与冲突融合在一起,可以看作是一次对式微的“黑色”电影的私人致敬。黑色电影通常是按情调而不是按类型来界定的,所以,黑色电影未必就是关于犯罪与堕落,它可以描绘城市中并不明亮的街道,也可以表现人性中的阴暗地带。这部影片中的格斗场面非常精彩,但它真正的迷人之处却在于随处萦绕的黑色气氛与黑色人物“鲨鱼”。“鲨鱼”一出场就带给人一种恐惧感,他的眼睛很深。在他眼中,世界是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梦境,包括维拉、维克多等人都仅仅只是梦境的一部分,而当噩梦醒来,迎接他的不再是早晨,而是死亡。 电影是一种虚拟的现实或超现实,在影片中,埃根企图表达的是一种地下秩序或无秩序,比如“鲨鱼”在大街上对维克多开枪,以及维拉被“鲨鱼”绑架并以此来要挟维克多打假拳,都没有警方出现,正义终究还是战胜邪恶。“请记住我,但要忘记我的命运。”这句话出自歌剧《狄多与埃涅阿斯》,却同样适用于女主角维拉,当维拉为了维克多的安全而选择与“鲨鱼”在一起,当她对维克多说“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时,一种宿命的悲剧感迅速获得巨大的张力,而接下来的情节开始让整部影片的黑色浓度逐渐淡弱下去:对于维克多,维拉是灿烂的阳光,阳光最终会照耀一切。 阎逸表示,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维拉的奥莎娜·阿金什那,如果你看过《谍影重重2》就不会对她感到陌生,她饰演的被伯恩刺杀的一位俄国外交官的女儿,虽在片中只是惊鸿一瞥,但却和钻石一样透明。她在童星时期主演的《姐妹》和《永远的茱莉亚》都是极具感染力的佳作。 《地震》隐忍地表现灾难 影评人徐亚娟看了电影《地震》,这让她对俄罗斯电影有了新的认识。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无法知道哪一个会先来。”俄罗斯电影《地震》的开篇是一个亚美尼亚小镇上四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儿时因车祸失去双亲的年轻人,每天阴郁地筹划为父母报仇;在墓地工作的男人用尽心思追求美丽的姑娘;不接受女儿未婚先孕事实、认为有辱家风的白发父亲;端庄的少妇牵着儿子的手在市场上买菜,满眼爱意地等待丈夫的归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瞬间房倒屋塌,一片废墟,美丽的生活场景瞬间化为乌有。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多少人的人生,一转眼就不同了。年轻人放下仇恨,在墓地工作的男人每天救赎般地搬运尸体,在死亡面前白发岳父怀念舍命救人的女婿,远行归来的丈夫再也牵不到妻女的手。大劫难之后,最痛苦的是活下来的人。没有人能在第一时间来帮你,因为整个城市都毁了,每个人都需要帮忙。你只能疯狂地用手搬开一块又一块石块,寻找着最亲爱的人。看到一具又一具的尸体,还得要告诉自己要相信希望。不论是找到家人的尸体,或是救出存活的家人,每一幕都让人痛到无法哭泣。更让人难过的是,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们没有准备地失去一切,才知道一切的可贵。怀孕的女子拉着废墟下男人已经没有血色的手,比死亡更可怕的绝望气氛弥漫在空气中,男人找到女儿尸体,瞬间塌落双肩。影片里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人们,到底有多痛,到底有多悲伤,到底有多爱。影片的真实在于,灾难面前,那些企图趁机偷鸡摸狗的小人,收敛逝者钱财、抢劫珠宝店,甚至为逃脱罪责而杀死警察的恶人,依然没有停止罪恶的行径。 在深重的灾难面前,电影如何表现?徐亚娟认为,不同于好莱坞灾难大片,不同于国产灾难片,这部电影沿用文学语言和真挚情感,气质深沉,叙事质朴,把灾难带给人的无助、绝望和痛,表现得隐忍而又深入骨髓,凄婉的配乐和长镜头下的场景是劫后余生的人最深的记忆。 《爸爸做的早餐》温情表达家庭情感 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郑薇认为,此次中俄国际电影节为我们带来7部电影,为年轻观众打开一扇观察俄罗斯之窗,也让有着俄罗斯情结的老影迷重温旧梦。电影节的权威性和参与度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此次放映影片既有大场面大制作的宏大题材,也有暖心温情的关照现实生活的影片,是俄罗斯当代电影的代表。电影《爸爸做的早餐》剧情虽然简单,但画面清新,演员自然的表演与故事的温暖给观众愉悦舒适的观影体验。《破冰船》、《离春天还有三天》这样的大制作,展现俄罗斯电影美学的传承。 哈尔滨学院大四学生王清沙观看了《爸爸做的早餐》后告诉记者,电影叙述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找爸爸的故事。小女孩从小没有爸爸,妈妈告诉她,她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被鲸鱼吃掉了,后来小女孩知道鲸鱼不会吃人,而且知道她的父亲还活着,于是一个人去找爸爸,但是找到爸爸后,爸爸并不认她。她妈妈和她爸爸是设计师,同时竞争一个广告,小女孩帮助他们重新走到一起。 王清沙说,这部影片精彩的地方就是展示家庭教育方式,早餐是简单的早餐,最重要的是陪伴,有爸爸陪伴的早餐是一个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父母对孩子真诚的关爱,是家庭情感影片引人入胜的地方。 上图为《地震》剧照。 下图为《爸爸做的早餐》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