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王莹本报记者衣春翔
近日,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表彰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的决定》,表彰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典型。其中,哈工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奉臻获得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称号。
徐奉臻自1988年走上高校的教学岗位,至今已30年。除了为学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外,她还长期以创新的方式宣讲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其讲座广受好评。5年来,她理论宣讲400余场,十九大召开至今,面向全社会宣讲120余场。很多听过徐奉臻讲座的干部群众都觉得,她的讲座内容既有问题引领、逻辑推导,又有跨文化视野、跨学科方法,既有整体性又有学术力,让人回味无穷。
教学科研相结合创新宣讲方式
“这样的讲座让人耳目一新”、“三个小时太短没听够”……2018年5月,徐奉臻在黑龙江省高校处级干部学习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班做了一场主题为《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十九大精神及其贯彻》的专题讲座,受到好评。整场讲座内容精彩,互动积极,每隔几分钟一个的“爆点”,引来阵阵掌声。
不同于传统偏重说教式的理论宣讲,徐奉臻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学知识、经济学前沿理论巧妙结合,创新宣讲方式。
“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这是徐奉臻一直坚持的原则,她认为这有助于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进行党的理论知识宣讲。徐奉臻带头研究的“问题引领”、“原典阅读”、“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与形式,受到广泛好评。
近三年,徐奉臻已经在全国多地宣讲党的理论。2017年7月10日徐奉臻以“理解中国梦的方法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做客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看节目人数达288万,41.9万人参与互动。
坚持“十不讲”力求“四度”
讲好党的十九大精神
“讲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方法很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展示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徐奉臻说,这是一种责任使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因此,徐奉臻认为,讲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要遵循“十个不讲”——如果不系统研读十九大报告原文,不系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系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系统研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不系统研读新修订的党章,不系统研读报告中提及的不同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不系统研读国家的相关政策,不系统研读国内国际发展动向,不系统研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史,不系统研读马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就绝对不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除了“十个不讲”,徐奉臻还坚持宣讲党的理论时要有“四度”——历史的深度、知识的宽度、哲学的高度、逻辑的力度。
徐奉臻认为,只有坚持“十个不讲”和“四度”,才能纵贯古今、横通中西,做到全面系统地解读十九大报告。
“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传达的更好,让听众满意。”徐奉臻告诉记者,在准备宣讲时,她总是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听众,我想听什么?然后基于角色转换预设问题,她的多数讲座都内含十几个问题。2018年6月,在“全国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黑龙江启动仪式上,她为来自全省的1200余名师生作题为“马克思的生平与马克思主义概论”的报告,反响强烈。
强化宣讲队伍建设
凝聚时代力量
“十九大宣讲就是要做好百姓的‘翻译官’。”为破解宣讲“深入难、吸收难、持续难”的问题,徐奉臻认为,每个宣讲者都应加强理论和学术修养,丰富知识体系,深化思想水平,善于融会贯通。“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宣讲队伍建设水平。”徐奉臻在培养宣讲队伍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第一名、“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徐奉臻在哈工大竖起了一面旗帜,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教师们。哈工大的赵爱伦、巩茹敏、黄进华、霍跃等青年教师,都全程听过徐奉臻的课程,甚至“搬走”教案认真研习教学方法。徐奉臻所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有个小绰号“第一教研室”,因为教研室每位成员都获过教学竞赛的第一名或者一等奖。
“徐老师的思想很具有前瞻性,常常为我的讲义画龙点睛,进行理论上的提升。”曾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的赵爱伦说。
采访中,徐奉臻还建议,为了让新思想落地开花,宣讲队伍建设既要邀请高层次的宣讲专家,又要吸纳基层宣讲员,从而引进更多能说会讲的成员,努力提升队伍建设。同时在宣讲中听取百姓想法、期待,与百姓进行心贴心地沟通、实打实地交流。
“十九大宣讲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徐奉臻认为,针对多样化的受众,应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宣讲的互动性、及时性、有效性,让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新时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