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哈尔滨市道外区松光电影院。
1989年,哈尔滨市亚细亚电影院大厅。
1989年,哈尔滨市亚细亚电影院胶片放映。
2018年,哈尔滨市道里区万达影院现代化的观影设施。
改革开放的40年间,哈尔滨文化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电影院里的观影环境、放映设备及观影服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电视机,去看一场电影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电影院里是连成排的硬座椅,有的甚至连靠背都没有;放映机还需人工转动,有时需要停顿更换胶片;放出的电影有黑白、也有彩色,音质也不那么清晰透彻。 上世纪八十年代,哈尔滨影院林立,不仅有亚细亚、红星、兆麟、和平等知名影院;各大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宫、俱乐部也都放映电影;夏日,居民大院里还设置了许多露天影棚,成了当时人们下班后最主要的消遣休闲方式。当时人们花上1毛、2毛钱就能看场电影。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机、影碟机的普及,哈尔滨那些充满历史感的老影院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成为保护建筑,有的改为戏院。与此同时,一些私人录像厅不断涌现,花几元钱进去就可以看部港台动作片,在年轻人中是件时髦的事儿。 近些年,哈尔滨的一些商业综合体里陆续开设了豪华电影院,舒服的座椅、超大的屏幕、震撼的环绕立体声、美味的爆米花可乐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影体验。同时,消费也在不断升级,人均100元看场电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胶片放映到数字放映,从2D到3D、3DIMAX、4D、乃至巨幕,从露天影院到VI P影厅……“看电影”作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0年来也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不断变化。刘晓萌毕强本报记者邱成苏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