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彤
日前,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各领域正全面推进“办事不求人”、切实改善我省营商环境工作。全省卫生健康系统迅速启动“看病不求人”推进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支撑保障措施,大力推动“看病不求人”的贯彻落实。我省怎样明晰落实“看病不求人”的着力点并有的放矢?怎样布局近期的重点和长期规划?怎样准确定位制度约束和文化引导的关系,并使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力促“看病不求人”?就这些话题,记者对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魏新刚进行了专访。
魏新刚说,作为与百姓最为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落实“看病不求人”是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使命。而落实“看病不求人”的着力点,就是要解决“看病难”问题。“看病难”难在哪?难在找医生专家、就诊挂不上号、就医流程繁琐不清晰和检查结果查询难。这四个难点就是政府管理部门的发力点。
首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优化就医流程。全省卫健系统4月22日~25日开展了“看病不求人”体验行动暨赴医院走流程查问题专项工作,覆盖辖区内所有三级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和住院,共收集体验报告1655份以及经过反馈的82个问题、66条建议。这些数据为“流程再造”继续发力提供了有效信息支撑。
魏新刚介绍,从长期来看,推进“看病不求人”需要建立制度保障。为此,省卫健委先后制定印发《关于优化医疗环境“看病不求人”实施意见》《促进“看病不求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50条措施(2019年)》和《医务人员贯彻落实“看病不求人”“十不准”》。7月,省卫健委和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系统“看病不求人”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医疗机构全面公开院务、号源、排队、价格、费用、医保、流程、服务、人员、导航等10个方面的医疗服务信息。优化“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我帮办”共4类30个方面的流程。要求医疗机构从强化首诊负责、医生服务承诺、信息公开查询、医疗知情告知、会诊等5项制度建设入手,改进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要发展“互联网+医疗”促进“看病不求人”。6月18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发展“互联网+医疗”,促进“看病不求人”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从省政府层面发文,进一步拓展了医患链接服务方式,促进“找医生不求人”;拓展门诊就医流程模式,促进“挂号不求人”;拓展住院救治管理制度,促进“住院不求人”;拓展诊后支持机制措施,促进“查询与结算不求人”。推动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建立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医疗服务。
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制约“看病不求人”的几个难点问题,在全省得到有效缓解。
魏新刚介绍,综合分析、研判“看病难”现象,有长期医疗卫生领域供给侧问题,有百姓固有就医习惯问题,需要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同逐步解决。供给侧问题国家正通过积极推进医改各项政策落实逐步解决,提出要逐步实行分级诊疗,建立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的有效协作,实现百姓有序医疗。按照国家的部署,我省正在这方面进行布局和推进。
魏新刚表示,要实现“看病不求人”,需要制度规范和文化引领两方面同时作用,才能收到实效。在制度建立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力求有力度、可操作、可持续,让制度不仅仅“贴在墙上”,更要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业人员的心中扎根,并成为约束、规范他们的职业操守。同时,多年来“看病找人”的习惯在一些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管理部门在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行业工作者首先要成为“看病不求人”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打好实现“看病不求人”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