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一诺 他说,他这辈子最喜欢听海的声音。 每逢新生报到,学校都邀请他给大家上第一堂课,而他每次讲课时都会激情澎湃地嘱咐青年学子们:“一定要牢记,我们中国有幅员辽阔的蓝色海洋国土,需要你们去爱护她、守护她、保护她!” 他叫杨士莪,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水声工程系系主任、水声研究所所长。 “一生把大海倾听,一生为祖国追寻,你在深蓝大洋上开垦,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呼唤。”——杨士莪被评为首届“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在评委会颁奖词的盛赞声中,人们把潮水般的掌声送给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 斗转星移,日落日出,杨士莪在祖国蔚蓝色疆土上躬身耕耘,一干就是近70个春秋。 把个人理想融入海洋科技事业 上世纪50年代,“水声学”属于国家空白学科。为填补尖端科技领域空白,国家采取“紧急措施”促进水声学发展,在高等学校设置相应的新专业,培养水声领域青年人才。为了国家的需要,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的杨士莪来到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半路改行,从此与水声事业结缘。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改行后,不仅要在新的专业领域一点一滴地学起,赴国外学习时还要克服专业语言的障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国生活方式。从1950年起,杨士莪历经9年的艰苦研究和实践,终于“转行”成功,站在了我国水声学专业领域的排头。 七十载耕耘,杨士莪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七十载耕耘,他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 而今,杨士莪已从青年才俊变成了一头鹤发的耄耋老者。他动情地说:“科研人员的人生意义,就在于顺应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求。” 创建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 杨士莪是位目标高远的“追梦人”。20世纪70年代,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他以一腔为国争光的激情和热血,不舍昼夜地领导完成了海上深水靶场水声落点测量系统的研制工作。他在该系统中提出的主要技术方案,填补了国家空白,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杨士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终身奉献海洋”奖章。 如今,他创建的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已成长为国内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哈工程水声学院已培养了新中国一半以上的水声科技人才。 不计得失不计名利 一次,他准备去参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开会前夕,已买好机票的他突发高烧、尿血,住进了医院。医生要求务必取消此行,抓紧治疗。可三天后病情稍有好转,他便带着一大包药如期抵京参加会议去了。 担任研究所所长时,岗位津贴只给一半,他提出自己拿一半的一半。每次讨论奖金、评奖时,他都把青年教师和教学一线的同志向前推。许多科研项目他从头至尾参加,但在向上报奖时,他根本不报自己。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没有了为报奖排名次而争的事儿,“人家教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署,我们还好意思争什么?” 熟悉杨士莪的师生,常常被他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年过八旬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因为需要出差做实验,或者参加学术会议,不可避免地会给研究生串课,但他只要一回到哈尔滨,第一件事就是安排研究生把被耽误的课程补上。 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的一位教授,1991年开始跟着杨士莪学习,相继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他说,杨教授上课的认真劲儿让人很感动,自己读研一时上“水声传播原理”的课,是杨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由于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很少,所以上课的就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但是每堂课杨教授都是工工整整地写满整块黑板,几十学时的课程从头到尾上下来,一直这样认真。这位教授的言语间充满了敬意。工作中的杨士莪 院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