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孙佳薇摄/本报记者郭俊峰 刘伯鸣,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1990年,他从中国一重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从那时起,他始终扎根锻造一线,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专家型技术工人、生产管理干部。 创新锻造方法30多种 提起刘伯鸣,工友们都赞不绝口。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儿是,在推进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锻件国产化、产业化进程中,他带领创新团队成员成功锻出国内最大的首件CAP1400锥形筒体,填补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中仿形锻造技术的空白。 多年来,刘伯鸣带领劳模创新 工作室团队立足岗位巧干实干、创新增效,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中业绩突出,获得多次表彰奖励,填补了一项又一项国内锻造空白,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齐齐哈尔市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填补仿形锻造技术空白 操作性、生产性的技术创新,也是企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核心装备生产中,有不少形状复杂、锻造难度极高的超大型锻件,这种个性化、小批量、大吨位的锻件属于核电装备的高端产品,是对制造企业锻造水平和极端制造能力的严苛考验,也是第三代百万千瓦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中必须突破的生产操作型难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电锻件为锥形筒体,其锻造的关键难点在于不仅要保证筒体大、小圆的同心度,还不允许出现较大椭圆,且锻件容易出现壁厚“不均匀”现象。挑战面前,刘伯鸣迎难而上,与技术人员一起反复研讨更可靠更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案。操作中,他精确指挥锻件变形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锻件的轴向串动和旋转角度,精细调整水压机的压下量,保证了活件壁厚均匀,最终成功锻出国内最大的首件CAP1400锥形筒体,填补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中仿形锻造技术的空白。 刘伯鸣不仅注重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作为业务骨干,他通过开展岗位技术练习、重点锻件生产经验交流、每月生产技术经验总结、建立岗位练兵台,互学互助结“对子”等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班组人员的技术水平,为推动我国核电大型锻件制造技术升级、提高我国锻件制造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出重要贡献。 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 刘伯鸣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厂领导和工会的支持下,组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重点、难点积极献计献策、发明创造,取得了丰硕成果,有效扩大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加氢筒节减余量》创新课题攻关中,刘伯鸣通过课题立项、数据分析与研究及课题成果实践检验,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创新能力,也通过刘伯鸣的“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优秀员工,为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节能降耗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还完成了《创新生产方式加快生产节奏》和《转变方法提高长筒类锻件质量》两项课题,节约附具资金达87.25万元。通过课题攻关,将2016年长筒类锻件合格率从2015年的86.7%提高到93.9%,优级品率从13.2%提高到18.9%,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把职业当事业来做的刘伯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