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课后服务课上,老师指导孩子们绘画。 本报记者郭俊峰摄
哈尔滨市新华小学课后服务开展的机器人操作。本报记者郭俊峰摄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课后服务的啦啦操社团。 本报记者赵一诺摄
□本报记者赵一诺 徐佳倩 “我平时下班晚,工作特别忙,每次接孩子都要向单位请假,把孩子接回单位还要继续处理工作,分心又累心。”哈尔滨市红岩小学周逸轩的妈妈殷乐告诉记者,由于作息时间不匹配,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家长没有办法去接孩子,这事儿一直让她很苦恼。 日前,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于今年底前全面实行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满足广大学生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这意味着困扰中小学生家长多年的“课后三点半”难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连日来,记者走访省城多所中小学时发现,对我省出台的课后服务工作举措,广大师生和家长纷纷点赞,期盼多多。 背景新闻 “三点半难题”,家里孩子正在上中小学的上班一族对这个词语一定不会陌生。孩子放学和家长下班时间存在令人犯愁的“时间差”,要么是家长硬着头皮早退,要么是家长请假把孩子接回单位继续工作,要么是请“银发一族”来帮忙,总之都不是长久之计,家长处于无奈、苦恼、愧疚,或是疲于奔命的状态。家长的按时接送之“难”,学生的课后看护之“忧”,困扰城市多年的“三点半难题”亟待破解。 省委第二巡视组发现此问题并迅速推进整改。“三点半难题”是中小学生家长关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努力改善的重要民生保障。 日前,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满足广大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破解“三点半难题”,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为每一个家庭服好务。 该意见提出,坚持公益普惠、自愿参加、完善服务、透明公开原则,深入挖掘中小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课后工作,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切实解决中小学生课后托管难问题。各地可根据课后服务性质,采取政府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免收费政策。鼓励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积极参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公益性专业机构派驻工作人员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1 帮忙“管”还能“教”家长放心更满意 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市解放小学,正好赶上学生放学,发现这里“课后托管班”很热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学年课后服务的内容很丰富,包括舞蹈、机器人、科学实验、管弦乐、体育等。 “学校提供的免费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接送难题,内容上也从简单看护逐渐改进,变得丰富而有意义。”三年二班王子航的妈妈正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她说,儿子今天选的是足球课,课后服务启动后,孩子特别高兴,坚持要留下来参加。她觉得孩子平时学习累,课后服务课程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所以她全力支持。 2017年,哈尔滨市教育局做了5.7万份家长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2%的家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某网站也曾做过一次线上调查,有5000余名受访者参与,其中78%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在学校写作业、复习或参加课外知识拓展,家长们期待的不仅是孩子“有人管”,最好还要“有人教”。哈市南岗区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王露洋的母亲讲述,原来每天最怕的就是陪孩子写作业。据她讲,“一到监督和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孩子立马就成了‘受虐’对象,直至最后升级为夫妻间教育方式的分歧,开启‘对吼’模式,家里瞬间到处充满了不和谐。想着换种方式解决现状,我们就把孩子送到了校外服务机构参加补习班,可孩子多,纪律不好管,学习环境差,收不到好效果,同时又怕存在安全隐患。如今学校里有了课后服务,真是为我们这样的家庭造福啊。” 近年来,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放学后的“三点半难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广大中小学要结合实际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责任。2017年10月,哈尔滨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各中小学全面启动课后服务,政府“买单”为学生们提供免费课后服务。日前,我省《意见》正式发布,决定年底前全省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程,做好对有需求的中小学生的全面保障。 10日下午三点半,记者走进哈尔滨市花园小学的课后服务特色“种子”课堂,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孩子们俨然成为了小科学家、小绘画家、小音乐家、小运动员……在课后服务“舌尖上的花园”中,孩子们开心地制作自己的美食。卷寿司、做饭包、烤香蕉、美味卷饼……小家伙们品尝着美味,感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有的孩子还说要写一部关于自己制作水果美食的《水果传》。 据花园小学校长曹永鸣介绍,在校园,孩子们被称为“种子”,寓意为花园中等待生长的种子。学校以独具花园特色的“种子”课程为切入点,在课后服务时段,基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兴趣,开设了一百余个门类的特色“种子”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课程中得到“滋养”,也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该校一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王源告诉记者:“‘三点半课堂’是我们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第二课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不断提升‘小种子’们的综合素养。” 经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哈尔滨市的小学生课后服务取得了扎实成效,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赞誉。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末,市财政总计拨款3073万元经费用于小学生课后服务。参与人数从最开始的6万余名,到目前已达到19万名,参与率80%以上。哈尔滨市香安小学四年级学生郝文阔在课后服务课程中学了民族舞,还在区里比赛获了奖。郝文阔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就喜欢跳舞,在课外班学习一堂课要60元,而学校的特色课程都是免费的,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教师的的专业辅导又着实提高了课后服务的含金量。 2 “新玩法”、引资源注入服务新动力 “太牛了,今天是国家一级演员教我们唱《智取威虎山》选段,他唱得真好!我们学得也快。”一个一年级的“小豆包”兴高采烈地说。 类似这样颇有“成就感”的声音,在记者走访的哈尔滨多所小学的课后服务特色课中经常能听到。自2017年,哈尔滨市部分中小学启动课后服务以来,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带来了更多“新玩法”,让孩子们学到了更多知识和技能。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创客3D打印课后服务社团深受孩子们喜爱。这项课程不仅让孩子了解3D打印技术、接受创客启蒙教育,还能提升动手动脑、空间想象等能力。“在课堂上我将拥有一只‘神笔’,画出超现实的3D立体图案,比如蝴蝶、眼镜、埃菲尔铁塔等,让我变成了一个‘小小马良’。”三年八班学生杨振瑞神气地对记者说。 近日,哈尔滨市花园小学一年一班的15名“小种子”们来到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博物馆参加了“探索森林野趣,爱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据花园小学刘老师介绍,学校继续创新课后服务“种子”课程,带孩子们走出学校、走出城市。让孩子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同时也做好孩子们的近视防控工作。 事实上,许多学校都已经开展了社团活动、兴趣课堂等课后服务,但往往会出现前期火热,后期动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为充实课后服务资源,促进学生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成长,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等学校引进“课后三点半”机构,使学校与专业机构形成良性互助,建立校本课程准入审核管理制度。哈尔滨市教育局与哈尔滨学院、基层学校启动了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的GUS项目,哈尔滨学院与哈市10所小学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们将为哈市课后服务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每周三下午是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的学生们最盼望的课后时光,因为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会来到校园为他们上表演、口才、合唱、手工等兴趣公益课。“还记得刚开始拿到琴时,由于我个子太小,手风琴很沉,抱起来还很费力气,我不是很适应。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爱上了手风琴课。刚刚我们全班同学还一起表演了一首《铃儿响叮当》,优美的旋律在我们的指间流出,那一刻我感到很美妙,很骄傲。”该校二年级学生滕偲淇说。 我省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全面调研专业艺术、体育团队等校外资源进入学校服务情况,积极开展少年宫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体育艺术团体进校园、科技工作者进校园、家长志愿者进校园、大学生志愿者进校园活动,更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以全新的视角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3 新思考勤创新课上课后双丰收 “孩子们看这里,笑容再灿烂一点,注意听我口令……”。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体育老师申忱正带领12名学生练习啦啦操,氛围活跃轻松。这是记者近日走进哈尔滨市多所小学看到的又一个关于课后服务特色课的生动场景。在拿出更多时间为学生们开展课后服务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有了不少新收获和新思考。 就靠着每天练习一个半小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支小队伍竟然屡获奖项。申老师告诉记者,“三点半以后看着孩子们期盼上课的眼神,即使我比过去下班更晚,备课占用更多业余时间,也不觉得累。现在孩子们受到锻炼,收获荣誉,得到鼓励和肯定,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为了让孩子们度过充实的时光,即使是在课后服务的课程上,申老师也精心备课,打造趣味课堂。她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变化多样的运动性游戏,在每个环节,力争呈现多种体育技能元素,让孩子们训练到位,让课堂始终充满活力和激情。 和申老师一样,继红小学的任课老师们几乎都投入到了社团课程和“走班”课程中。四年九班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所谓“走班”,简单理解就是教室和学生固定,教师是流动的,即一名老师负责一个学年的一门特色课,在每周固定时间为这个班级开展特色课。考虑到部分学生放学后参加看护班、各种兴趣特长班,占用了一些精力,导致第二天在学校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时有发生,这让这位班主任对学生的上课质量产生了一些忧虑。“如今我也参加了‘走班’课程,我能在特色课程上对学生进行兴趣指导,在没有课业的压力下,共度快乐时光,我们都得到了放松,也使得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保证。” 距离哈尔滨市区20多公里的香和小学现有450名学生,其中有半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长赵承告诉记者,学校流动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子女居多,如果没有课后服务,放学以后,很多孩子就是在外面玩。缺少父母看护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而言无疑是种隐患,严重时孩子容易误入歧途。放学后孩子们有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他们喜欢的活动,家长和孩子都满意。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充分了解课后服务,不错过任何一个兴趣课程,铁岭小学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情况,并推出线上选课,学生们可以在“课后三点半”手机APP上进行操作,创新做到了想学生之所想。虽然这些工作都是围绕课后服务进行的,但是每个参与问卷调查的班级老师都积极配合,认真传达课程需求,他们告诉记者,非常鼓励孩子参加线上课程,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采访中,不少教师向记者表示,学校严禁将课后服务演变为集体教学或集体补课,且要始终坚持注意不要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他们认为,课后服务同样承担着育人职责,让其不止于看管,不止于完成课业任务,这已成为目前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力争实现的目标。此外,随着课程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产生多元化兴趣,接下来如何进一步提升特色“走班”课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更好的活动氛围,成为了教师钻研建设课程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