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本报记者那可 “我国是生物质资源大国,这些资源应用好了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清洁能源,应用不好则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我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利用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和餐厨垃圾等生物质原料通过厌氧发酵技术转换成清洁能源——沼气,并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研究实习员范超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1990年12月出生的范超,201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省能源环境研究院。现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会员,中国沼气学会会员。在加入省能源环境研究院生物能创新团队之后,主要从事发酵微生物的研究。 范超坦言从事有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原料的预处理是一大难关。为了确定发酵最佳产气比例和产气机理,科研人员需要连续在实验室进行发酵试验。这个过程需要经常性地粉碎秸秆、堆肥、调制粪便发酵液和收集处理餐厨垃圾。在反复测量相关指标和培养微生物的过程中,科研人员通常都会弄上一身的臭味和灰尘。实验结果能够确定一系列不同原料配比的产气方案,为不同区域的沼气工程提供最佳产气配方,目前该研究方向已有成果在大型沼气工程中投入应用。 范超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完成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项目、省科学院对外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完成论著1部,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已授权5项。 范超说:“我还只是一名刚踏上生物质能源转化道路的小学生,面对我国巨大的生物质资源和复杂的微生物机理,既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更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希望我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我省的沼气工程建设提供参考,进而惠及更多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