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本报记者张澍 镜头一: 随着境外疫情输入形势的严峻,全国各地的捐赠物资也不断涌向绥芬河市,汇聚到捐赠物资接收站中。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力量虽小,依然担当——中国男孩赠”,6个纸箱,静静码放在捐赠物资接收站库房的一个角落里。 “你自己开车来的?” “是的。” “从浙江丽水到绥芬河,开了多久?” “48小时。” “一共开了多少公里?” “3000吧,差不多3000公里。” “你叫什么名字?” “就叫我中国男孩吧!” 物资接收站的志愿者对着“中国男孩”,双手竖起大拇指。 “去年3月,我来绥芬河办事的途中,出了事故。到了绥芬河火车站,身无分文。火车站的李桂英姐姐热心地给我指路,还有不认识的两个人给我找了旅店,帮我付了店钱,请我吃饭。是绥芬河人的热情,给了我走出人生低谷的信心。回到丽水,我做推销,一个月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当听说绥芬河境外输入性疫情防控需要大量的物资及志愿者后,“中国男孩”感觉这正是自己感恩绥芬河人的时机。“如果仅捐赠物资,我发货过来就可以。我是护理专业毕业,自己开车来,是想到医疗机构做一名志愿者。” 镜头二: 或大或小的一个个纸箱,整齐码在绥芬河市捐赠物资接收站仓库中。 时而车来,卸下一箱箱防疫物资,卸下一箱箱情义、一箱箱祝福、一箱箱力量;时而车往,把一箱箱物资迅速发往医院、社区,发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偌大的库房,一个个纸箱,总有祝愿闪亮如星。 “小城大爱,绥芬河加油”。从20天前未有一例本土病例,到如今从入境者中检出300余例,边境小城绥芬河的压力可想而知。上海一位初一学生,道出的是理解!“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盼家乡早日战胜疫情,我们与你同在。”这是身在大江南北的绥芬河人,对父母兄弟的一份情怀。 “山东青岛,都雪飞,傅佳仪,母女捐赠。”仗义山东,仁义家风,母为子范。 “守望相助,共战疫情”。“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它们来自武汉,感同身受,衔恩知报,华夏担当。 “与子同袍,向光而行。我们与你在一起”。“全民携手,抗击疫情。乌苏里斯克爱心华人捐赠”。 这一行行字,宛如一束束光,暖人暖心。 21日,小城绥芬河,雪落山白,湖冰半融。这最后一场风雪过后,百花烂漫的春天,也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