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乡的脱贫故事 □杨杨本报记者董新英 莽格吐乡是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一个达斡尔族乡镇,由达斡尔语“莽格菜”音译而来,是野生植物的意思。 西地房子村是莽格吐乡的第一个村落。进村第一户就是建档立卡户安玉杰家。白色的墙、蓝色的屋顶,小园里种着玉米和农家菜,庭院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安玉杰说:“三年前,我家住的是土房,冬天冷还透风,大门那儿风呼呼的,莽格吐这还特别冷。现在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住进暖屋子,往后再也不用担心挨冻了。” 安玉杰今年52岁,达斡尔族,2013年12月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10月完成危房改造,当年年底实现脱贫。“那年真是好事连连,家里盖了新房,女儿也考上大学了。”安玉杰说,女儿上大学,我们还在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区里给解决了一部分助学金。大学还给开通绿色通道,申请无息贷款。“孩子她爸外出打工了,在山东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活儿。”安玉杰说:“现在的日子有奔头,开学女儿就上大四了,就盼着孩子毕业能找个好工作。她学法律,现在在梅里斯区雅尔塞镇法院实习。” 脱贫户何银财家的小园里种着玉米和小辣椒,这是他家的“庭院经济”。“村里联系了企业来收购,这块小园正经能出不少钱呢。”何银财是达斡尔族人,住在达呼店镇红旗村。“我身体不好,医疗扶贫政策让我看病不愁了。”何银财说,依靠扶贫政策,家里修了新房,他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增加收入,2018年就脱贫了。 莽格吐乡阿拉达斡尔族村脱贫户郑宝发这几年靠着自己的努力,生活有了较大起色。他有磨刀的手艺,经常骑电动三轮车外出磨刀补贴家用。“去年村里给我添置一套电动磨刀工具,在入冬时还为我的电动三轮车安装了一个加厚车篷,我再也不担心冻伤了。”郑宝发说,今年春天,村里又帮助他修建了300平方米的大棚种植蔬菜。“不但要脱贫,还要致富。”郑宝发干劲足。 这些年阿拉村变化很大,水泥路两边栽着一排排杨树,随风摇曳。在簇簇花朵的掩映下小村呈现美丽与祥和。曾经的阿拉村村间道路两旁满是垃圾、柴草垛,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环境脏乱差。2019年,阿拉村2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在的阿拉村人居环境美如画。村党支部书记多英孝说:“我们是达斡尔族村,现在村民能做到自家门前自家清,我们发放垃圾袋,环卫工人每天固定时间收走垃圾,好环境让村民过得舒心,对生活充满热情。”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莽格吐乡莽格吐村,也同样干净整洁,民族文化浓郁的达斡尔渔猎文化馆诉说着这个村三年来的变化。“每天清晨打开窗就能看到小牛犊吃草”,家里的两头小牛是吴晓伟一家的致富源。2013年,吴晓伟因病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完成危房改造,当年年底脱贫。他告诉记者,2018年,他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养起了50只小笨鸡,尝到了甜头,他又开始在种植大豆、养殖增收上用了脑筋。今年3月,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向莽格吐村包括吴晓伟在内的7户贫困户,捐赠了价值7000多元的大豆种子和叶面肥。他说:“今年种了8亩黄豆,还在村里的公司工作,一笔一笔收入算下来,日子不愁。我经常坐在院子里看看牛,看看花,心情舒坦。” 2018年,卧牛吐镇额尔门沁村退出贫困村序列,依靠旅游扶贫闯出脱贫新路。达斡尔族脱贫户鄂梅回忆着当年嫁过来时的情景:“我嫁到这个村时那蒿子比人都高,村沟里、路上哪哪都是垃圾,村里穷的连院墙都没有,日子相当困难。”现在鄂梅一家脱贫了,她说:“过去想都不敢想村里会变这样,安了自来水,修了污水处理,又要挨家挨户的安装厕所,这三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连城里人都来村里旅游,村里热闹极了。”额尔门沁村第一书记徐斌说,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谋划打造“航空小镇”项目,开启额尔门沁村发展的新航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市辖达斡尔族区,确保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需要切实担负起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近年来,梅里斯区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党员干部到村、资金项目到村、扶贫工作队到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与实际相结合,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欣欣向荣,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让民族区获得发展。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区委书记吴昊介绍,梅里斯区有贫困村21个,其中达斡尔族贫困村7个,分别是齐齐哈村、哈拉村、东卧村、额尔门沁村、西地房子村、三间房村、莽格吐村。全区达斡尔族人口中有306户563贫困群众。吴昊说,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贫困人口实现不落一人脱贫。 “感谢共产党!”,这是达斡尔族贫困群众的齐心表达。脱贫是美好生活的起点,在小康路上,达斡尔族人民幸福的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