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晨报》记者宫玉范文 董元涵摄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故事,尤其赶上特殊的年代生活在特别的大院。电车街12号,就是个有故事的大院。它是省报家属区,住着厨师、木匠、泥瓦匠、编辑、记者以及各类从业者。带天井的“圈楼”,泄露出每家的声音和味道,也把83户人家的生活整合成一个集体。 纪连彬,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助理、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就是那个大院里第一批走出来的大学生。 A 为大人画扑克 1960年纪连彬出生时,纪家已经搬到电车街12号。他的父亲纪明才是省报的厨师。纪连彬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纪连福和二哥纪连路。纪连彬从小体弱多病,以至报社卫生所的大夫护士都认得“老纪家小三”。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纪妈妈奶水不足,纪连彬营养不良,照百天相时,连脖子都还抬不起来。 很长时间,纪家5口一直挤住在电车街12号一间连厨房总共14平方米的屋子里。但那时孩子们是快乐的。小时候,纪连彬和哥哥纪连路都不太爱说话,放学回家,更多的时间,他们是在看小人书、连环画。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可借来的又不得不还。他们就找来纸笔,照着小人书的场景描摹,留着还书以后回头再看。 那个年代商店里不卖扑克。有人提议:“老纪他儿子会画画,让他们画副扑克。”于是,在东方红纸箱厂上班的纪妈妈用单位的边角废料裁成大小一样的54张牌,兄弟俩画上中草药当JQK大小王。扑克做成了,大人们坐在天井里打得不亦乐乎。偶尔,他们也抬起头,从眼镜片后望向一旁画画的孩子们,大声说:“喂,小子,你知道啥叫构图、啥叫立意吗?”大人们有的是记者、编辑,有的是美工、摄影,他们一副文绉绉的样子,看着很有学问,让兄弟俩很是羡慕。大人们常常教导他们要这样要那样,直到长大他们才恍然,原来,当年给他们当模特、打扑克的那群人都是哈尔滨的文化名人。 B 王纯信住进“12号” 院里的孩子干啥都一帮哄,说打球,呼的一下,所有孩子都去学体育,说画画,呼的一下,所有孩子都去学画画。今儿张叔指导,明儿马叔指导,后儿王叔指导,尽管不系统,但那个年代,他们却不曾缺过老师。 1969年,大院三楼搬来一位新人,他就是连环画《闪闪的红星》作者王纯信。王叔画连环画很厉害,院里的十多个孩子,仲家的伟生、滕家的幸福、王家的铁成、孟家的晓柯、纪家的连路与连彬以及他自家的王聪与王绘都跟他学画画。有一天,王纯信把一众孩子叫到跟前,说:“你们知道什么是写生,什么是生活吗?画画,一定要照着真的东西画。”从那时开始,孩子们才明白,原来画画也要讲方法。打那之后,冒着白烟的火车、院子里散漫吃食的小鸡,都成为他们的写生对象。洗衣服的滕娘、煮饭的吕娘,都被他们画过无数遍。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谁家来个亲戚,那样,一帮孩子都会围拢过去争着抢着给人家画像。 那个年代,学画最难的是淘书。书店里一本也没有,偶尔发现谁家有,因大都是禁书,人家又不肯外借。有一次,他们在王纯信老师家看到一本《艺术人体解剖学》。大家心痒难耐,鼓动王绘把书偷出来,看完之后大家再悄悄还回去。王绘一撇嘴:“不行,我爸不让借!”“你看到我的新自行车没?给你骑两圈!”王绘眨巴眨巴眼睛:“那好吧,你们等着!”不一会儿,他偷偷拿出那本《艺术人体解剖学》,递给众人,“一个礼拜,你们看吧!”他高高兴兴地骑着新自行车遛弯去了,众人排好阅读顺序,一周后悄悄将书还回老师家。 除了王纯信家,孩子们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省报美术组,每周都要去个两三回,李明久、韩承霖、王玉堂、许新华、尚勇、马绍义,每个老师每周都要给他们看好几次画。尤其是浙江美院毕业的许新华,向孩子们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他是孩子们的色彩启蒙老师,这个蓝调怎么用,这处 色彩怎么画,他指导完之后,第二天的习作里,孩子们准要 体现。 C 痴迷画画的少年 日子在孩子们的纸上、笔端、画夹里悄悄溜走。1974年,17岁的纪连路上山下乡离开了电车街12号。 哥哥下乡当兵之后,纪连彬感觉自己长大许多。他已经远离小人书、连环画,开始谈论门采尔的光线、列宾的色彩以及列维坦的诗意。为了寻找门采尔画中教堂穹顶的独特光影,有一天,他和幸福爬进索菲亚教堂。教堂当时还是歌剧院的仓库,地上的灰厚一踩噗噗的,直呛人。两人壮着胆子爬上顶层,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束光线透过穹顶的玻璃射进来,给破败的教堂蒙上一层神秘而安详的光辉,“这不就是门采尔的画吗!”两人拿笔拿纸背靠墙壁迅速画起来。 纪连彬腼腆。最初,在外面写生时,他害怕人看,总是躲在霁虹桥下的小树林和小水沟边上画,及至画得越来越好,才敢和小伙伴成群结队去火车站三角地、江边、太阳岛写生。 通常,头天晚上纪连彬会和大家约好去哪。第二天一早,纪妈妈蒸发糕、煮鸡蛋、灌水、拿小套袖,纪明才检查自行车、打足气。早饭后,纪连彬背着画夹蹬蹬蹬跑上三楼。集合地点在幸福家,滕娘一看还有孩子没到,便会站在平台上冲院里大喊:“×××,好几天没见你画画了,你快上来,跟他们一起去写生!”全院的人都能听到。 院里的大人对孩子们画画很支持,从单位拿回新闻纸的边角料当画纸,从工资中支出很大一笔钱买颜料,就连请老师,也是谁家请来先生,全院的孩子都去找他看画。 D 从大学生到著名画家 1977年恢复高考,刚升入高一的纪连彬与大他很多岁的哥哥姐姐一起参加高考。在当年报考鲁美的考生中,纪连彬文化课考了全国第一名,被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后112中学的第一个大学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院里大人孩子们的谈资,“你看看人家老纪家小三,功课一点没耽误。”“咱孩子也得考大学!” 1982年,纪连彬大学毕业,被分配至黑龙江省画院工作。那时,省报社已经给纪家重新分配了房子,电车街12号的老屋成为他的专用画室。他先后担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2005年被国家画院调至北京,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助理、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的画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在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展出。他在水墨和色彩两类效果上的大胆突破,丰富了中国画的色彩语言,他本人也成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坛的杰出代表。 2015年4月15日,一场史上最年轻画家的画展在美术界圣殿中国美术馆举行。开幕式上,纪连彬动情地说:“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去北京办画展,但那时,我不知道自己能画多久,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能画多好,是报社那个充满文化的大院让我们这些孩子走上了专业的道路,那里给了我最难忘的学画历程、最难舍的画友情谊。感谢那块土地和那个院子,给予我们一辈子的温暖回忆!” 当日,1500人参加了开幕式,创美术馆开幕人数之最。他们中不乏那些童年熟悉的面孔,幸福、晓柯、王聪、伟生……85岁高龄的王纯信夫妇也来到现场。电车街12号,那场半个世纪前两代人的美术梦,这一刻终于圆了。 纪连彬《行云转山》 2015 年9 月,纪连彬再次回到电车街12 号“圈楼” 三兄弟在一起,大哥纪连福(右),二哥纪连路(左),纪连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