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衣春翔程瑶毕诗春 下午三点半,太阳开始西斜,灿烂的夕阳映照着尚志市一面坡镇镇北隧道以及附近的山林,已经褪色的五花山在这一刻重现色彩。哈牡客专通车后,乘客们在车上就可以欣赏到这绝美的景色。 但正在建设镇北隧道的中铁一局施工人员却无暇顾及这美丽的景色,他们头戴安全帽,紧张地忙着手头的活,各种大型机械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让隧道早日贯通,让哈牡客专早日通车,让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看看这条最美的铁路,是所有工程建设者们的共同心愿。 全程启动“无假期工作模式” “9月7日10时,哈牡客专工程四标项目镇北隧道出口顺利进洞,放响了哈牡客专全线隧道施工第一炮。”在隧道口,就能听到钻机的轰鸣声,只有用嘴对着耳朵大声喊才能交流,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工程四标项目经理部三分部经理李兴志用略带嘶哑的声音在记者耳边大声说道:“镇北隧道位于哈牡客专工程四标项目三分部管段,全长1590米,是哈牡客专项目重点工程,属于高度风险隧道,施工难度极大。” 在李兴志的带领下,记者进入施工中的镇北隧道。一进入隧道,就被现场的施工场面所感染。钻爆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钻孔作业,其他工人和技术人员各自忙碌着手头的工作,不时进进出出,虽然行走速度很快,却看不出一丝忙乱。 在记者身边,一台挖掘机不断的将隧道内的碎石挖出到一个地点,随后铲土车再将这些碎石运到弃渣场。 虽然气温相较前一天下降了10摄氏度,但在隧道内的工人头上却能看见汗珠。不过操作挖掘机的师傅却不时用嘴吹手,他对记者说,“降温太快,即便带着手套,也觉得手冻得发麻。” “镇北隧道计划明年11月末贯通,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质量和工期,工地所有机器设备不停歇,现场工人分三班倒工作。”李兴志说,在隧道贯通前,隧道施工班组会一直坚持“无假期工作模式”。 1590米隧道挖得惊心动魄 李兴志告诉记者,近期每天能够挖进1.2米左右。 记者问李兴志,这样的速度算不算快。 (下转第四版) 上图为中铁一局的施工人员正在镇北隧道内的掌子面上进行打孔作业。 右图为在哈牡客专镇北隧道内,大型机械开进隧道一展身手。 李东阳本报记者郭俊峰摄 (上接第一版)“对于镇北隧道这样的地质条件,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毕竟安全才是基础中的基础!”李兴志说,镇北隧道所处的区域构造属于板岩地层,围岩很差,断裂及软弱结构面较多,稍不小心就会造成隧道塌方,隧道局部还可能分布有害气体,是哈牡客专沿线的重难点工程之一。 “有人说挖隧道的速度和蜗牛爬的速度差不多。”中铁一局哈牡客专工程四标项目经理部常务副经理李军鹏说,“打隧道是‘怕软不怕硬’,不怕坚固的整体岩石,就怕碰到‘软’的地质结构。岩石采用爆破施工,速度就会很快,然而对于软的地质结构,只能一点点地挖,步距控制也不能大。” 李军鹏和李兴志都表示,虽然镇北隧道只有1590米,但却是惊心动魄的1590米。“这个工程的复杂性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李军鹏说,“哪怕只剩一米,我们也不敢保证明天就能贯通。” 李兴志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项目采取了弱爆破、强支护、快循环的工作方法来控制断面。“也就是用比较少的炸药量来进行爆破,之后马上对爆破部分进行支护,两个工序要以 极快的速度交替,劳动强度极大。” 令人感动的“陕西黑龙江人” 采访李兴志时,记者发现他的口音有些“怪”——明明不是黑龙江本地口音,但也会很自然的说出一些只有黑龙江人才能说出的俚语。 原来,从2007年开始,李兴志参与了哈大高铁等我省多项铁路工程建设,52岁的他对龙江的气候和风土民情已相当熟悉。他告诉记者,他已经连续好多年没回他的家乡陕西汉中了。 记者问他想不想家,李兴志憨厚地笑了,他说:“谁不想家呢?但建设铁路,不就是为了让更多想家的人能更快的回家吗?而且,我在黑龙江呆了这么多年,已经把这里当家乡了!” 说到黑龙江人,李兴志的评价就四个字“直爽!讲理!”他告诉记者,铁路建设最难的其实并不是建设而是征迁,必须把铁路沿线红线用地征迁好,施工方才能开展作业。“我们在尚志市的所有工程开展的都很顺利,地方政府用很高的效率完成了征地征收,施工没受任何影响。黑龙江人特别讲理,只要把哈牡客专建设的意义一说,大部分人就理解了。我在全国各地干了30年的铁路工程了,在黑龙江干活感觉特别舒心!”在哈牡客专镇北隧道内,大型机械开进隧道一展身手。 李东阳本报记者郭俊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