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春 省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强调,要靠调整种植结构、多种作物组合大力推动食品工业发展。要重点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突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近几年,我省种植业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提高玉米品质和竞争力,在北部四、五积温带高纬度地区调减籽粒玉米面积;在有水源条件的松花江、嫩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等地区,适度扩大品质好、口感好、市场销路好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在北部麦豆主产区恢复发展高蛋白食用大豆和强筋小麦种植;平原区尤其是西部半干旱地区发展杂粮杂豆、优质北药、经济作物;在粮牧结合区积极扩大饲料饲草作物种植;通过品质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普通品种品质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 但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粮食种植比较效益差距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农户种植意愿的是比较效益,尽管国内大豆市场缺口需要弥补,可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和国内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的差异,玉米改大豆的难度相当大。要是玉米改种水稻,旱改水每亩的成本要接近1000元,如果是坡地成本就更高了,机具的添置和配套的成本也是很高的。二是政策衔接不紧密。农民在种植前并不清楚种植各种粮食作物的收益预期,在安排种植结构时还存在两难情绪,难以做到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国家出台“去库存”政策以来,我省“去库存”成交率低、进度慢,难以完成销售目标。实现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必须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二是不断加强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努力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二、深化玉米等收储制度改革 一是把玉米购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切实承担起全面组织推进本地区玉米购销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责同志牵头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制定本地区玉米购销工作方案和应对特殊情况的应急预案,强化产销衔接,提前安排仓容,指导农民均衡售粮,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统筹做好本地区的玉米购销工作。 二是玉米种植者要增强市场观念,主动融入市场,依托市场适时进行销售,消除观望惜售心理。加强自身庭院管理,有条件的农户要科学储粮,可自制储粮装具存粮,不具备条件的要采取“搭窄栈子”、“拴穗子”、“码窄趟子”等方式,实现粮食离墙离地,按照立体、离地、通风的要求,实现通风储存、降低水分、防止霉变,减少庭院存粮的坏粮风险,减少产后损失。 三是玉米加工企业要摆脱吃政策饭的路径依赖,积极开展购销合作对接,巩固和拓宽产销区之间、企业之间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贸易渠道,通过订单收购、预约收购等方式,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条件的玉米加工企业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深加工,促进玉米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支持主产区就地加工转化 一是提高加工补贴标准。为支持水稻加工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生产,满足加工企业用粮需求,减轻粮食仓储企业库存压力,促进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2016年7月份对我省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的水稻加工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竞购并加工的国家政策性水稻和玉米每吨分别又提高补贴标准到200元和400元。可继续提高加工补贴标准,全力克服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行业竞争加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二是粮食加工品牌化发展。品牌化是推进我省粮食加工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增效的重要抓手。企业是粮食品牌建设的主体,粮食品牌化建设,可依托一些大型粮食加工企业进行,带动粮食基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实现粮食加工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 三是收储与加工实现有效对接。收储与加工是粮食产业链条上的两个重要环节。释放粮食经济活力需要实现收储与加工的有效对接,着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四、进一步完善粮食调控政策 一是统筹粮食补贴政策,搞好政策之间衔接,政策发力同向,打好组合拳,平衡玉米、稻谷、小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收益。建议搞好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玉米和大豆生产替代性强,解决玉米无效供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大豆目标价格,使大豆和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相当。只有这样,9500多万亩的玉米种植面积才能逐步减下来,玉米的收储压力才能减轻。 二是采取一定的、必要的制度性、技术性手段,在大豆、玉米等农产品集中销售期间,适当控制大豆、玉米及玉米替代品等农产品进口节奏和数量,减少进口产品的冲击,坚决打击走私,为我省种植业结构性调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预留空间。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优质品种供给,重点发展优质水稻和玉米、大豆等专品种生产,落实“互联网+”高标准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提档升级,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投入量,节本增效。少种植“大路货”,多出产高端精品,引导沿海沿边省份的粮食加工企业多用我省粮食,保持和增强我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