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晖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近日,发生在春日里的几则新闻,也颇有几分“苏醒”的意味:一是为保护寒地植株兴安杜鹃,网民齐声谴责“掠夺式折售”行为;二是为恢复野生鱼类种群,“不食野生开江鱼”的倡议一纸风行;三是为呵护界湖候鸟生态,兴凯湖爱鸟节将再次高企。不管是禁伐“山上长的”,还是不吃“水里游的”,亦或是保护“天上飞的”,都在证明人们对绿色发展的“生态共识”,正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网上“掠夺式折售”兴安杜鹃,让笔者联想起了欧洲大海雀的命运。18世纪,大海雀还是整个纽芬兰海岸最常见的水鸟,芬克岛在繁殖季会被不计其数的大海雀完全覆盖,让人“不穿靴子就无法踏足这些岛屿”。然而,人们开始批量捕杀它们,水手们捕捉大海雀时“不到半个小时就装满了两艘小船,简直就像是在捡石头一样”,19世纪,人们就将大海雀从地球上永远抹去。同样道理,网售兴安杜鹃干枝,不是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制止的,需要群众的广泛地监督、排查,否则,即便目前数量多得漫山遍野,也禁不起掠夺式的“逆风摧残”,难逃“零落成泥”的厄运。大海雀这一“消失的孑遗”即是殷鉴。 护花、护鱼、护鸟……如今一场场生态保护的行动,缘于生态文明的觉醒,也缘于对自然界惩罚的怵惕。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北大荒自然风光,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然而,尽管据先天之利,但黑土层越来越薄、环境负荷能力减弱、空气质量变差等警告早已不容忽视。我省水域辽阔,曾是鱼儿繁衍生息的天堂,但近几十年来,由于春季开江后过度捕捞,不仅“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类难寻,连“四大家鱼”野生种群也在减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一级、二级支流大部分已无野生鱼可捕,野生鱼类生存状况堪忧。 大自然孕育万物,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任何一方有所短缺,都会导致整体的失衡。对于生态保护,在宏观层面上,很少有人会否认,早已洞悉个中利害,但一旦落实到个人头上,却往往又“不矜细行”,认为折一枝花、砍一棵树、尝鲜开江鱼无可厚非,一边抱怨空气污染,一边却继续购买大排量汽车者有之。殊不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保护生态,恰恰需要警惕“毁于蚁穴”的微小“破坏力”。 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生产环境,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山水养人,人也要养山水。一方面,生态就是资本,生态就是潜力,生态就是动能,不管是绿色农产品的持续热销,还是龙江旅游的全年“飘红”,这些振兴发展新动能的生成,其实质都是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所涵养的优良生态的回馈;另一方面,我们停伐森林、修复湿地、涵养水系,不但换来了虎豹定居的难得改观,也为可持续发展储蓄了丰沛“绿色宝藏”,比起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眼前利益”而言,是更富睿智的“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发展哲学。 人的价值取向向社会的健康文明转化,美丽龙江,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