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恩张滨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是在2016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提下,明确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这不是一个提法的改变,而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科学判断和实践选择。 我国农村经过39年的改革,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党中央必须据此做出新判断,提出新结论,采取新对策。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放缓,经济收入换档降速,使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也回落。再加之农产品需求升级、有效供给不同步、农村资源环境又到极限,绿色生产困难加大、传统农民增收动力受困、新动力尚未形成。对此,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人大团审议时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基于此,今年的中央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农村工作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以往农业结构调整,着眼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今天则注重农产品质量、效益、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以往是关注生产结构,今天是解决产业结构、经营结构、技术结构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表明过去农业农村要解决生产力层面问题,今天立足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以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动能转换。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农业结构。 一是用“宽”调优:改革过去主要以玉米为主狭窄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种植宽结构迈进。调宽是发展高效养殖业,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此化解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提升高端供给。发展粮经饲,扩草蓿和果蔬,发挥我省山水湖泊面积大的优势,要按市场导向把农业结构调宽,以此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据省农委统计,2016年我省蔬菜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已达36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128.5万亩,同比增长26.9%;生产能力提高较大,全省蔬菜产量达1016.5万吨,同比增长15.5%。今年要多种蔬菜1000万亩,使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减玉米是从供给侧上下手,再对玉米进行深加工是从需求侧上下手,两端齐发力把我省农业结构调好。 二是用“深”调优:改革原字号、原粮的传统经营体制和方式,向对玉米及其他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延长玉米及原字号价值链方向发展。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把土豆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使土豆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第四大主粮。就我省来说,减玉米可种土豆,《意见》指出,到2020年土豆种植面积到1亿亩以上,主食消费占土豆总消费量的30%,这为我省农业结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外,玉米完全可以深加工。人们已由传统籽粒玉米转向鲜食玉米转化,鲜食玉米市场空间较大。据农委统计,2016年全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46.4万亩,今年可达100万亩。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还带来了农业机械发展,农民的增收及市场观念的变革。 三是用“杂”调优:改革以单一品种为主种植模式、向种五谷杂粮发展。目前,绿豆、小豆、饭豆、红豆、黑豆、汉麻、葵花等五谷杂粮绿色农作物生产和需求市场都很大。种植五谷杂粮不一定用好的土地,一般土地就可以。调杂既可改变以往种植结构,又能得到较高的经济收入。在调研中发现,杂粮既有助于优化农业结构,还有利于农民脱贫。2016年青冈县销售粘玉米、杂粮等寒地黑土特色农产品331种,效益可观。明水县杂粮进入杭州G20峰会。可见五谷杂粮等多种经济作物对减玉米优化农业结构是有益的。 四是用“长”调优:改革单一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营方式,延长产业链并向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延长产品的上下游的产业链,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以优化农业结构。如,我省多措并举,谋划延长蔬菜生产产业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特别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路径,强化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和科技路线,延长玉米和水稻等产业链增加价值链,以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化的大趋势,让农民通过延长产业链来增加农民收入,向现代农业迈进。 五是用“绿”调优:改革传统的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由“三减”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我省要做到“三减”,即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增加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用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我省要借助生态优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发展绿色食品、培育绿色特色品牌,使我省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蟹稻”、“鸭稻”、森林猪等都是绿色生产之果,鸭稻米就是高端绿色的大米,每斤高达138元,我们可以用绿增效,用绿扶贫脱贫。 六是用“白”调优:改革以往单一的以粮独大种植模式,由粮向乳品业和菌业迈进。我省地处北纬45度,是世界公认的“奶牛带”和“黄金玉米带”,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和乳业。我省在减少玉米的同时,要使玉米变为饲料,大力发展乳品业和畜牧业。从发展前景看,人们对牛羊肉需求不断增大,让玉米过腹增值,加快“粮变肉”、“草变乳”步伐。据测算,饲养一头生猪就能消化掉250公斤玉米,全省2015年畜牧业转化玉米125亿公斤,约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 5,实现过腹增值60多亿元。“第三农业”人称白色农业或微生物农业、菌业,这也是我省强项,木耳、蘑菇等已给我省及农民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效益,也极大改变了农业结构。 七是用“新”调优:改革传统产业体系和经验性种植方式,向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迈进。我们要改变不看市场不问需求的耕作方式和产业体系。全力推进一产二产三产的高度、深度融合,盯住市场优化种植结构,向优质品种优质经济作物上调,形成特色种植,培育立县特色产业,以理顺产业体系。“十三五”时期,财政部在全国要搞300个特色县,还要以资金、技术、政策等来扶持和支持,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良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我们要利用好冰天雪地、绿水青山,发展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助推农业全环节的升级。 八是用“名”调优:改变小农经济发展观念,向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名牌、驰名品牌跨进。我省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利用品牌名牌优势,来优化农业结构。我省的北大荒品牌、龙丹品牌、五常大米品牌、寒地黑土品牌等,已驰名全国、深入人心,发展空间巨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大力发展具有地域标志的农产品品牌,使品牌成为名牌,用名牌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胜农业农村全方位改革这一硬仗。 (作者祝福恩单位: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作者张滨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