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平 自1928年开始,一代音乐巨人王洛宾就和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紧紧地绾接在一起。在小镇的记忆里,在当代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王洛宾,一直是在车站上打着小旗迎送列车的铁路连接工,是那位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音乐天才,是一直痴迷于音乐学习和创作的翩翩少年。 听说2015年底横道河子镇建成了王洛宾纪念馆,自然要去登门拜访。王洛宾纪念馆与中东铁路博物馆毗邻,站在中东铁路博物馆的停车场上远远看去,这座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宛如一架巨大的手风琴,正在气定神闲地舒展着自己的腰身,在这座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演绎着中东铁路的百年沧桑变迁。 从这座巨大的“手风琴”的东侧绕到前院,便是这座王洛宾纪念馆。拐过墙角,前方一座挺拨的烟囱下依稀便是早年的锅炉房,这是一座带着地下室的独栋俄式建筑。再向前走,这座俄式建筑向西开门,台阶上侧是一溜遮风挡雨的飞檐,飞檐下有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便是王洛宾纪念馆了。 走进纪念馆便迎着王洛宾的半身像,塑像的左边墙壁上满是这位音乐巨匠的荣誉证书。右侧墙壁上悬挂着大大的一幅中国地图,地图上标注着从北京出发到哈尔滨再到横道河子,从横道河子出发又至哈尔滨、北京又直指西北,把一个音乐巨人的人生轨迹在中国地图上简捷而恢弘地展示出来。 王洛宾,名荣庭,字洛宾,1913年12月28日生于北京的一个油画匠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更是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王洛宾在中学读书期间就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并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 1928年6月,王洛宾的父亲因病去世。王洛宾从北京到哈尔滨的姐姐家报丧,经人介绍到横道河子车站成为一名铁路工人,据说是一直做“摆小旗”的列车连接工。在横道河子工作期间,还是中学生的王洛宾就与塞克、金剑啸、沙蒙等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当时他跟塞克学弹吉他,学习作曲知识和歌唱技艺,塞克也正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说到王洛宾学习吉他,据说这种俄式七弦琴的“吉他”之名最早就是由塞克先生的中译文而来。这时期的王洛宾时常在哈尔滨和横道河子之间往来,深受当时侨居哈尔滨的俄侨音乐家戈里德施京以及特拉赫腾贝尔格、格尔施戈林娜等的熏陶和影响。塞克非常欣赏王洛宾的音乐才华,专门邀请他为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北归》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北归》、《离别情意》。王洛宾还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中的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并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洛宾回到北京投身于爱国救亡的学生运动,进入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开始接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洛宾的人生堪称久经磨难,历尽坎坷。他执着于民族音乐之路,大半生都在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度过,在青藏高原上的草原牧场和塞外大漠戈壁,处处留下了他体验生活的足迹。从哈萨克的牧场毡房,到维吾尔的绿洲果园,处处传送着他情真意切的歌声。他相继创作了七部大型歌剧,搜集整理及创作歌曲达一千余首。王洛宾就像一位少数民族的吟游诗人,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深刻地体会民众的喜怒哀乐,努力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他的《康定情歌》、《萨拉姆毛主席》、《达坂城的姑娘》、《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亚可西》等等歌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有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他将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被人们尊称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巨人。 王洛宾的爱情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且生动地反映到他的创作故事中。《曼丽》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港台歌曲,当年曾在知青群体中秘密传唱。实际上王洛宾的这首歌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歌中的女主角则是他最初的爱人杜明远(又名罗珊)。《在那遥远的地方》可追溯到1939年的夏天,在青海湖畔的金银滩草原萨耶卓玛与王洛宾拍摄影片《祖国万岁》,当时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相处三天,离别时王洛宾骑着骆驼离开金银滩,卓玛一直站在高处不停地向王洛宾挥手致意——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王洛宾用哈萨克民歌的曲调写出了这篇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好。沿着来时路向回走,看见前面广场上安静地斜立着一件大大的胡琴雕塑,仿佛有一位琴师刚刚成功演奏了一首曲子,中场休息了,又或者正有一位琴师即将上场,这把胡琴在这里静待琴师登场。 那个年轻的琴师,应该一直还在。 王洛宾纪念馆 王洛宾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