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 改革开放之春雨润泽祖国大地40个春秋,我家变化最大的当属住房了。 1985年婚后,和父母住东西屋,我还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那时,妻和我也不在同一个乡镇上班。有了宝贝儿子后,考虑妻的便利,婚后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10月,我便决定和父母分家单过,搬往妻之单位所在乡镇,开启一个小家庭的新的幸福之旅。 当年没钱买房子,临时借住村里一王姓家闲置多年的两间小土房,其实也就算是两间房框子,窗户和门都没有。平时附近邻居,不愿上厕所,还会趁人不备在里边方便呢。搬家那天,见到眼前情景,随同搬家的父亲急了,非让搬家车往回开。父亲当然最知道我的个性,认准的事不会再改变,老人家只得一边埋怨我应该和父母商量后再搬家,一边帮我彻底清理屋里屋外的垃圾。直到帮我安上门窗,和泥抹严实,又钉上塑料布,把两间小土房弄板正了,他才含泪离去。 这样一个临时的窝,是我和妻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我们生命中金色的岁月,年轻的心浪漫而多彩,日子的馨香随着太阳一次次的起落在无限地延长和增长。 可转年正月里,房主就催我们倒房子,说要修房子,给其子结婚用。没办法,我和妻到镇里买房子。 当时,家里的积蓄,就妻的手里有当初500元的彩礼钱。最终,花1500元,买下了两间连脊又十分靠后的土平房。尚欠人家1000元,写了欠据又找了担保人。 搬家那天,披着阳光和暖的亮色,赶着老牛车,拉着几样家具和我那几麻袋书籍,来到属于自己的院子,我和妻满心欣喜,因为总算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了,感觉也有家了,那种踏实感从此落地生根,自己憧憬中的好日子就此会稳步向前。 这以后,随着生活日益好转,对两间土平房,我进行了两三次的维修。由最初的换窗换门,到换砖前脸儿和房檐子,最后到内部格局的全面改造,两间土平房,住着还算满意。 1996年我转为公办教师,工资提高,加上家里种地那几年,粮食价格好,家里小有积蓄,又开始了新的向往,妻开始羡慕一些住砖房的人家,时常念叨:这辈子也不知能不能住上砖房。妻的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平时,我坚持“四大皆空”,一心攒钱,妻更是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积蓄可观些了,我便又开始有所行动,托熟人买便宜——备砖置料。 2002年,适逢电业站翻盖房子,我托人买下电业站的前门房,扒下旧砖和松木檩子;也买下其扒大房子时扒下来的一些旧门窗,准备自己盖房子的时候,能用则用,不能用再转手卖钱。 同年9月,积蓄过万,我和妻便大张旗鼓地张罗盖房子。地点选在住房东侧的土仓子处。地方大小,刚好可盖两间半砖平房。 盖了砖平房,当年没修,也没钱修。望着拔地而起的大砖房,一家人还是一脸的满足。不过,偶尔也会听到乡邻们嘁嘁喳喳:盖一回砖房,窗户和门都是旧的,旧窗户太小了,采光也不好。有了工资一涨再涨积蓄攀升的底气,2004年开春修房子时,我毅然决定把旧窗户和旧门扒了卖掉,重新花钱做新窗新门。 砖平房修好了,正准备给儿子结婚用,一些热心的乡邻又煞有介事地说:东大西小,当老人的必须住东边。迷信的妻又向我吹枕边风,说儿子住东边“犯病”。我虽不信那一套,但考虑如此安排也犯“小人语”,其实,还是因为有了几个钱,我做出了让妻震惊的决定:把当年买的两间土平房扒倒扶起,挨着新盖的砖房再盖起两间半。短短几年,我们夫妻二人省吃俭用盖起了五间砖平房,许多乡邻也因此向我们投来钦佩的目光,一家人的脸上也因此平添了许多光彩。 2005年5月,平房盖儿上压塑料布也没解决漏雨问题,我一狠心,花钱雇瓦匠,家人当力工,把平房盖儿换成了起脊盖儿。这回高枕无忧了,下多大雨都不怕。 2008年9月,儿子结婚,五间砖房内部同时装修,花了好几万。这下,屋里和住楼也没啥区别了,宽敞明亮不说,最主要的是暖和又舒适。冬天取暖,晚上只烧苞米瓤子,白天一点不烧,室内温度还能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上呢。一向不习惯住热屋子的妻,十冬腊月,在屋里上身只穿个线衣,因为这,我也常以家长的口气说她:真是好日子把你烧的,别得瑟感冒了!不久的将来,咱们还要去城里买楼房住呢,到时候,也许更烧得你受不了了!每当这时,妻都满脸幸福,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从无到有,从借房子到赊房子,从土平房到砖瓦房……我家住房的变化就像一面三棱镜,折射出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我们这一代人,一点点走向富裕的过程。 《韵》 版画 李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