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佳薇 201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在报道运12F取得CAAC型号合格证的新闻时这样说道:“这是我国通用航空制造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对于进一步提高国产民机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促进民族航空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运12F总设计师的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李先哲当时心中充满自豪和欣慰。这些年来,由他参与、主持设计的运12系列飞机签约出口多个国家,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做运12Ⅱ型飞机飞行实验 1987年,李先哲从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踏进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开始了他航空报国的梦想。那一年,恰逢运12Ⅱ型飞机为取得英国CAA型号合格证做飞行实验,李先哲被分配到飞行试验室,从此与运12系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年,运12Ⅱ型机在CAA试飞时突发飞机“低头”现象,老设计员们认为是飞机尾翼平衡有问题,但经过几个月的计算仍没有确切结果。为减少误差,李先哲扑在最先进的大型计算机IBM4341上没日没夜地计算,经过3个月的时间,当屏幕上的数据形成了有序规律的线条时,他终于证实了飞机问题是平尾在襟翼30度、大功率状态下的失速攻角不够。调整襟翼角度后,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1992年,运12Ⅳ型机争取美国联邦航空航天局(FAA)型号合格证,李先哲被指派负责B分部适航取证工作。由于飞机尾翼结冰时极易造成恶性事故,FAA提出Ⅳ型机必须进行尾翼结冰影响适航验证。李先哲记得,“这是一个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问题,由于这项验证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国际上尚无飞机进行过此项验证。”他和组员们谨慎小心地计算分析每一个细节问题,彻夜不眠,只为一个个数据的准确性,一次次试验的成功。经过半年努力,运12Ⅳ型机最终成为全球首个成功完成此项验证的飞机,为中国航空事业书写了光彩的一笔。 运12F在哈飞机场飞入蓝天 让中国制造的飞机飞翔在外国的蓝天上,这是几代哈飞人的梦想,更是中国航空人的不懈追求。 2005年,李先哲被委以重任作为总设计师,研发新一代涡桨通用支线飞机——运12F。“这是一款全新的机型,要大幅提升技术水平。当时的要求非常苛刻,必须跳出原有思路。” 在运12F设计之初,李先哲就引入“损伤容限”设计理念,这在全球同级民机研发中尚属首创,可大幅提高飞机结构的可靠性和寿命,对我国轻型民用飞机研制是个艰巨挑战。最终他带领团队掌握了结构损伤容限设计、分析、试验和验证方面的多项关键技术,得到美国FAA适航当局的认可。设计中,他还倡导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解决飞机气动力优化问题,应用“综合航电技术”,为驾驶员提供智能化的人机界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010年12月29日,运12F在哈飞机场飞入蓝天。 2012年7月,运12F正式转入适航验证试飞。2015年,运12F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一重大成果意味着212次审查会议,4600余份适航过程文件,107项地面试验,75项飞行试验,累计911小时16分、1247架次的飞行验证,325条试用条款的闭环……庞大的数字背后,每一个细小的组成无不浸透着李先哲的 心血与智慧。 专业能力强深谙管理艺术 作为一名优秀的飞机总设计师,李先哲头上闪耀许多“成功”的光环,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适航技术首席专家、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但熟悉他的人都清楚,李先哲在工作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上,还体现在管理艺术上。 在项目管理上,李先哲一直注重市场导向,关注用户需求反馈。在运12F研制过程中,他向设计人员反复灌输成本设计理念,运12F在设计阶段就为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在年轻技术人员眼中,李先哲尊重年轻人的想法,他喜欢与任何人谈论技术问题,而和他探讨问题受益匪浅。在运12F的研制岁月中,当初的毛头小伙,如今大都已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骨干、专家和领军人物。一支整体技术实力大幅提升的民机设计研发团队在李先哲的手中练就,并开始向更年轻的一代实现技术传承。 为中国航空留下精彩的李先哲。 航空工业哈飞提供